港媒关注中美“大豆外交”:手握遥控器的是中国

2025-11-16 14: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不再依赖美国大豆的中国,已经掌握主动权:在双方关系紧张时暂停采购,在关系缓和时恢复购买。"对于中美大豆贸易,香港《南华早报》11月16日刊登的文章如此评论道。

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美方上月底称,中国已同意在明年1月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在这一预期的推动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大幅上升,美国中西部农民欢呼雀跃。

文章作者、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苏世民访问学者大卫·奥科隆科沃(David Okoronkwo)认为,在美国农民庆祝的表象之下,一个更为低调的事实是:大豆已不再是华盛顿的武器,而是北京的"保单"。大豆交易看似是特朗普的胜利,但实际上悄然确认了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度转移。

文章指出,大豆曾象征着美国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2017年,美国57%的出口大豆销往中国,价值超过120亿美元。一年后,随着美国对华挑起贸易战,中国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美国对华出口大豆额暴跌至30亿美元。2019年之后,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数量有所回升,但没有恢复到贸易战之前的水平。

过去3年,美国年均对华出口大豆占其总出口的53%左右,贸易争端前这一比例接近60%。今年1至8月,中国仅进口了2.18亿蒲式耳美国大豆,同比下降78%,而巴西则占据了中国进口大豆约93%的市场份额。

美国威斯康星州沃尔沃斯,田间正在收割的大豆。 IC photo

文章提及,今年4月,随着美国升级对华贸易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对美国大豆征收的进口关税一度超过114%,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干脆更换供应商,从巴西订购了创纪录的大豆。巴西政府也大力推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对亚洲的长期快速供应链。与此同时,阿根廷也在9月暂时取消农产品出口税,增加美元储备,以便更多大豆输入中国。

文章指出,对于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不仅承受住了,还从中发展壮大。到今年年底,中国的大豆储备预计将达到4400万吨,足以在不进口美豆的情况下喂养国内所有生猪五个月。此外,在各类政策推动下,今年国内大豆产量预计达到2300万吨,五年内增长17%。

与此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不断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南美港口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网络的延伸。

"相比之下,华盛顿虽然重新获得了客户,但却失去了影响力。"文章指出,如今中国可以让供应商相互竞争,从而获得最好的价格,同时将农业自给自足作为国家安全的支柱。对中国政府而言,购买美国大豆已成为一种彰显实用主义的姿态,而非迫不得已。

文章称,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其最近的贸易外交既是经济行为,也是政治手段。通过恢复对华大豆出口,特朗普得以安抚支持他的美国农村选民,也回归了他惯用的引人关注的双边协议模式。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调既承诺恢复出口实力,也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自豪感,但这种交易型做法也可能加剧本应缓解的市场波动。"他们把粮食变成外交政策,将农民变成政治筹码。"

文章认为,对中国来说,购买美豆可以在缓和双边关系的同时不放弃控制权。

"未来,中国可以通过恢复采购(大豆)来缓解紧张局势,或者在关系恶化时减少采购。权力不在于购买的承诺,而在于停止的自由。"文章写到。

作者指出,粮食已悄然取代石油,成为21世纪的杠杆。大豆的故事不仅仅是"农业副本",更反映了基础商品如何成为有战略影响力的工具--一个能左右粮食流通的国家也能影响全球政治格局。

文章指出,即使中国每年购买2500万吨美国大豆,也不过是恢复到2024年的基准水平,这对特朗普来说不能算贸易突破,

"问题是,在已经具备退出能力的情况下,中国还会在多长时间内继续支付政治溢价?粮食安全的真正杠杆,不在于是否有能力拒绝(购买),而在于是否有能力选择。中国现在可以选择,而华盛顿仍在追赶。"文章再次强调。

作者指出,如果美国希望自己的农业再次发挥重要作用,征收关税是错误的策略,它必须投资于增值加工、可再生柴油,以及印度和越南等多元化出口市场。他还认为,向美国农民支付土壤碳补偿,比补贴关税损失更具战略价值。

"在此之前,(特朗普政府)每一条宣扬'大豆外交'的新闻头条,都只是再次提醒人们:北京掌握着遥控器。"文章最后写道。

对于美方所称中国同意购买美国大豆,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11月13日回应,近日,商务部已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发布相关消息,介绍了磋商达成的主要成果共识,其中包括农产品贸易。中国是全球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全球贸易伙伴持续深化互利合作,共同维护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全球贸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