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如何体现节俭办赛?场馆“能改不建” 世运会简约不简单

2025-08-12 11:32  北京日报

棍网球比赛在中学田径场进行、浮士德球赛公园里开打、救生项目设置在大学校园……践行节俭办赛理念,成都世运会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为改建或临建,降低办赛成本,实现运动赛事与城市公园有机结合,让世运会走到市民身边。近年来,我国举办了多项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始终践行节俭办赛理念。简约并非"简单",节俭也能办"盛会"。

图为在成都天府公园草地举行的浮士德球比赛。 特派记者 金瑶摄

成都世运会设置34个大项,256个小项,场地需求量较大。此种情况下,成都世运会坚持"能改不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同时把不少比赛"搬进"公园、校园。

成都市天府公园草地"长"出帐篷和看台,成为浮士德球比赛场地。来自德国、巴西、瑞士等队的运动员打起"草地排球",周边居民即便不进场,也能感受比赛氛围。世运会赛事与公园城市实现有机融合。

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举行救生项目比赛。据了解,场馆大型设备如不间断电源、场地扩声系统、棚房等均采用租赁方式,大幅降低资金投入。除了救生项目,这座校园还是飞盘(团队)、地掷球、潜水等赛事场地。在成都七中东部校区,校园田径场变身棍网球场,教室也成为赛事官员、工作人员、媒体的临时工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