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国"投诚":过去5年的对抗都是假的,都是演给美国人看的,苏杰生也表态了
据报道,2025年7月,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北京说出一句让西方外交官集体失眠的话:"印中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彻底撕碎了印度过去五年精心维护的"遏华急先锋"人设。要知道,就在此前,印度还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军演中高调亮相,现在却突然和中国谈起了"龙象共舞"。
这种180度大转弯,到底是被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醒了,还是暴露了莫迪政府这些年一直在演一场双面戏?
仔细梳理中印过去五年的互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模式:每当印度需要向美国表忠心时,中印就会"恰到好处"地出现摩擦;而当美国开始对印度提要求时,新德里又会悄悄向北京递出橄榄枝。
莫迪(资料图)
经济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尽管莫迪政府高喊"自力更生",但是印度自华进口额反而创下历史新高,特别是在关键领域。这种"嘴上遏华,身体诚实"的做法,很难不让人怀疑印度的真实立场。
为什么印度要演这出戏?答案很简单:利益。
过去五年,印度通过扮演"美国制华战略关键伙伴"的角色,捞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破例向印度出售了MQ-9B无人机,价格比澳大利亚买的同款还便宜。拜登时期更夸张,明明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违反西方制裁,美国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据印度财政部数据,仅2024年,印度就通过低价俄油节省了120亿美元外汇。
但印度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战略模糊让印度左右逢源:既能在QUAD军演中秀肌肉,又能用人民币结算俄油贸易;既能获得美国技术转让,又能保持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直到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这套把戏终于玩不下去了。2025年5月,特朗普在印巴冲突中公开抢功,声称是自己阻止了核战争;不久后,他又高调接待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这些举动让印度精英阶层意识到:在美国眼中,印度从来不是平等的盟友,而是一颗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
莫迪(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