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超”盛产热梗?专家解读“苏超爆火背后的狂欢与认同”

2025-07-31 09:49  头条

7月初,60396人涌入南京奥体中心,观看苏超南京队对苏州队的比赛,创下了国内业余赛事单场观众人数纪录。

苏超,这个由江苏十三座城市临时组队、球员身份从职业选手到外卖员混杂的联赛,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魔力席卷了网络与现实。

它的火爆,远非一场关于足球技艺的较量--当常州队因连败被网友戏谑地抹去"笔画",从"常州"变成"吊州""丨州""空格州";当"刘邦故里"徐州对上"项羽故里"宿迁,被调侃为"楚汉争霸2.0";当南通球迷因击败南京喜提"江苏新大哥"称号……城市的荣誉感,被装进了一场场球赛中,足球成了这场狂欢里不足轻重的部分。

苏超为什么这么火?如何使这类城市联赛从"网红"到"长红"?近日,九派新闻专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他表示,苏超爆火的背后,是城市身份认同的强弱转换、官媒传播调性的趣味表达、体育娱乐与网络文化的结合、运动场景和文体商旅的联动。

他认为,苏超和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的出圈一样,都是"价格亲民"的大众娱乐消费,既符合现在消费的平民化趋势,同时又起到了情绪减压阀的作用。

在他看来,围绕苏超的传播是一场从情感走向价值的连接。苏超的传播路径,清晰地呈现了从"情绪启动"到"价值延展"的传播逻辑。一方面,它启动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身份认同,让人们以城市为单位重新集结,另一方面,又因为强调"快乐"而非"输赢",追求"平等"而非"竞争",在轻松娱乐之间,对原有的城市身份认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让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区域认同里获得快乐。

"苏超提供了一个样本,再次印证了当下的网络传播之道,以情感为基础、以意义为追求,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营造,实现着更高频的互动与沟通。"张志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