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重原因:身份认同从启动到解构的转换
九派新闻:您觉得苏超为什么这么火?
张志安:我想从四个方面解读。首先,是城市身份认同在强化与弱化之间的巧妙转换。参与感很大程度上与情绪和心理启动机制有关,一般来说"内外群"的冲突最能激发一个人的荣誉和情绪。"十三太保"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城与城的竞争最容易调动城市里的人的身份认同。这样的心理启动机制,就形成了群内、群外的心理效应,让人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但苏超讲的是足球面前平等,不为真的输赢,有一种"我们来竞争一下,但不是真的竞争""不在意结果,更在意过程"的感觉。这恰恰又是对发展差异带来的身份认同的解构和再建构,对于跨越狭义的城市认同,增强省域认同是有帮助的。恰恰是那些成绩不好、经济又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在这里被嘲笑一下,成为一个梗,对原有的身份认同产生一种对传统秩序的打破和消解。这种消解基于城市身份而起,又终于区域认同,因为最后都是苏超--江苏的快乐足球,在更大的区域认同里,大家都是快乐的。
这里的内外群效应,产生的结果是把内外群的边界打破,这种情况下,人们是最开心的。因为原本如果我不是占优的,这会对身份认同有负面影响。但现在都认同苏超是一起玩,不在乎结果,那么身份认同就不重要了,变成从城市认同走向区域认同或省域认同。所以,我觉得苏超之火的背后,是对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的启动,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解构与再建构。
九派新闻:苏超虽然被戏称为"天时,地利,人不和",但它似乎没有加剧"十三太保"间的地域文化冲突,反而增强了当地人对江苏的认同感。
张志安:是的,如果没有原先的区域化、城市认同的差异化,也挺难启动内外群效应的心理机制。原先的发展差距,反而提供了各种"梗"的来源,或者说调动心理机制的参与感来源。
九派新闻:您觉得苏超之火,还有哪些其他的原因?
张志安:媒体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即官媒传播调性的趣味与快乐。南京发布《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篇文章,在苏超的议题转折中是一个重要设定,让这个事件和话题有了更强的趣味性和联动性,让整个比赛更具情绪价值。官媒在这次传播中有效发挥了议题设置作用。这启示媒体在传播中要"走群众路线",用接地气、幽默的方式进行话语创新。
其次是体育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接合。玩梗在苏超的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梗本身是一种网络文化,其底色是戏谑的、趣味的,强调平等、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它带有Meme文化的基因,可以被持续激发和再创作,让民间智慧参与进来。而苏超又将体育文化和网络文化很好地结合,体育的竞技属性和健身属性在这里不再重要,体育的快乐属性被放大。
贵州村超也是此前的成功案例,村超虽然也有竞技性,但更重要的是"快乐足球"的属性。这种快乐如同"口红效应",和去天水吃麻辣烫、去淄博吃烧烤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价格亲民的大众娱乐消费,既符合现在消费的平民化趋势,同时又起到了情绪减压阀的作用。而且它不仅提供个体减压,更在群体互动中强化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