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乡起义后,陈胜为何一定要除掉吴广?司马迁的评价,一针见血(2)

2025-05-22 17:04  搜狐

作为继承人,胡亥本应以"修养生息"为治国方针,缓解人民的怒气。但由于他个人能力的不足,以及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赵高手中,胡亥不仅没有改弦更张,反而继续加重百姓的负担,直接导致了秦朝的政权进一步腐化,矛盾的积累使得社会局势愈发严峻,最终走向了崩溃。

陈胜和吴广,两个出身平凡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计划反叛。陈胜来自阳城(今河南商水),少年时曾给人做工;而吴广则来自阳夏(今河南太康)。两地之间相距不过百余公里,几乎是邻里关系,二人从小一起成长,性格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吴广和陈胜感情深厚,或许在那些岁月中,他们曾经一起许下"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

不过,尽管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深深的憎恨,但早期并没有形成推翻政权的宏大计划。如果他们真有这样的远大志向,他们本应早早就开始秘密筹谋,而非在偶然的情况下突然起义。事实上,当年七月,陈胜和吴广率领着大约900人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负责边防工作,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担任起义军的领导职务。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原本有可能成为军官,职位甚至能晋升为团长或旅长。

然而,由于天灾的原因,起义的脚步被推迟,导致了他们的严厉处罚。按照秦朝的律法,迟到意味着死刑,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选择了起义。毕竟,反正死定了,那就干脆放手一搏。

不少人认为,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其实是有预谋的,甚至认为他们与楚国的项燕有某种联系,认为背后有楚国势力的支持。但从历史的时间线来看,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发生在二世元年七月,而项燕与其后代项梁、项羽的起义则发生在九月,两者相差两个月,且地点相距千里,显然不可能有任何直接联系。因此,陈胜和吴广的起义更像是一个被逼无奈的临时决策。

然而,起义的成功也伴随着迅速的失败。随着起义军人数的增长,陈胜很快自立为王,吴广也成为了西路军的统帅,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成就。可惜,随着军中内部的裂痕,局势变得复杂。吴广的勇敢使得不少人开始对他产生忠诚,而陈胜却没有稳住自己的威望。他在后方指挥,无法与前线的军队保持密切联系,渐渐地,起义军的组织出现了裂痕。

最终,在一次暗杀中,吴广被杀害,陈胜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此举引发了军心动荡,西路军的进攻计划也彻底破灭,反而陷入了被动防守。随着秦朝名将章邯的东归,起义军陷入了绝境。章邯率军压境,轻松击败了田臧,最终使得起义军彻底瓦解。

陈胜的失败,最终归结为他在关键时刻犯下的两大错误:一是背弃了与吴广的誓言,二是未能妥善处理军中的奖惩问题。正如伟人所说,陈胜和吴广的"二误"是致命的,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失误和失败成为了警示,提醒我们,成功的领袖不仅要有勇气和决断,更需要深谋远虑和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