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警惕"利率幻觉"
消费贷利率越低,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利好,但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的放宽同样带来了一系列风险。低利率吸引之下,时代财经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乏有消费者想要从银行套取消费贷资金,用于投资或进行债务置换。
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董希淼表示。
"我能不能把钱贷出来去买3%以上的美元存款?""能不能贷出来去买高股息股票?""消费贷利率竟然比公积金贷款还低"。在社交平台上,充斥着不少关于消费贷用途的讨论。
不过,银行对消费贷用途有一定限定措施。
据招商银行APP,"消费贷款不得用于还贷、购房、有价证券、期货、理财、基金、股票等有投资倾向用途。"也有银行业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使用消费贷资金炒股是违规行为,各类贷款资金用款必须合规,否则很可能被银行要求抽贷。如发现资金流向违规,银行有权立刻停贷并要求归还所有本金。"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称,其贷款进股市后,不到一周便被抽贷。"我放款的卡绑定了证券账户,才借了几天就还回去了,还进了银行黑名单。"
对于投资者而言,违规使用消费贷资金得不偿失。"挪用消费贷置换房贷可能引发利差损失,多头借贷者挪用资金还贷,可能陷入'以贷养贷'循环,消费者可能面临法律追责、信用受损与债务恶性循环三重风险。"艾亚文向时代财经分析称。
其同时指出,消费贷需要强化场景服务,聚焦场景创新、产品适配与生态共建,服务创新方向,比如数字消费领域,开发"人工智能+消费"金融工具,比如绿色消费,定制新能源车、节能家电专属贷款,让消费贷在提振消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董希淼也建议称,对消费者而言,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和实际需要,应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切不可因为额度高、利率低就随意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