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一城”入局,这次要当“滨海城市”,武汉是认真的

2025-07-10 16:33  每日经济新闻

"中部第一城"入局,这次要当"滨海城市"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342639

要做"滨海城市",武汉是认真的。

7月9日,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中提到武汉将"建设游轮母港",引发外界关注。

邮轮母港是高级别的邮轮始发港,也是邮轮公司运营基地,其服务的邮轮旅客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备、相关产业集聚度较高,特别是具备邮轮维修保养、邮轮公司运营管理等功能,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业界看来,如果说邮轮是"漂浮在水上的黄金产业",那么母港就是联通邮轮和城市的"经济发动机",只有国际化港口城市才能建设邮轮母港。

也因此,国内邮轮母港目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内陆仅重庆、南京等城市将建设邮轮(游轮)母港提上日程。

对于武汉而言,这似乎是有关航运产业竞逐的又一里程碑。此前,武汉不断加码内河航运发展、推进港口提质,不仅以"集装箱运输"走出了一条赶超之路,重现"货到汉口活"的盛景;还不满足于"内陆港",将探索内陆"出海口"纳入新的目标。建设游轮母港,无疑是武汉向大海的再次靠近。

2年前,武汉文旅局曾撰文指出,"武汉是一座滨海城市","宽阔的长江、湛蓝的湖水、蓝天白云以及玩水嬉戏的人,都给人一种热带海滨感"。游轮母港的落地,又将如何为武汉带来更多"海的味道"?

关于本文中"邮轮"和"游轮":因"邮轮"早已与邮政行业无关,而是专门用于海上旅游休闲度假的大型客轮,有专家呼吁将其统一规范为"游轮",但在造船界,"邮轮经济""邮轮产业"和"邮轮游"等仍被广泛使用。由此,在通常情况下,游轮与邮轮差异不大,业内也存在混用的情况。

升级

短短一年内,武汉港已经过数轮升级。

去年8月,《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随后武汉发布《武汉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两份文件的指向是一致的:推动武汉港从内河港口向国际化综合枢纽转型,成为战略新支点。

如何体现"综合"?有分析认为,武汉港不仅停留在多种交通方式的汇合,还将走向多种功能的聚合。

在货运方面,武汉港已探索出一条突围之路。据当地媒体报道,十多年前,武汉港一度低迷,货运吞吐量甚至还不如江苏的一些中小城市港口。但武汉很快换了跑道,通过集装箱运输走出了一条赶超之路。

今年1-5月,武汉港货物吞吐量达5836万吨,在我国内河港口中位居第9、长江中上游港口中仅次于宜昌;集装箱吞吐量为79万标箱,居于内河港口中第5位。根据规划,到2035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有望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有望达到1000万标箱。

航运的崛起无疑得益于武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但对于这座中部第一经济大市,仅仅充当"流量入口"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武汉港,产业提质增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与之相伴的一条暗线是湖北的港口整合。根据上述总体规划,原武汉港15个港区被整合优化成9个港区,形成"一核心三支撑九港区"的格局。客、货功能也由此得以集聚和分工--三环线以内码头退出货运功能,货运被集中在阳逻港等附近,而在市区,包含7个码头的客运码头体系初步显现。

船舶在武汉阳逻港区水域行驶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水上客运功能呈现出规模效应,进一步打造母港也变得水到渠成。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余家祥向城市进化论表示,母港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现有港口服务进行提档升级。过去的码头服务往往服务单一,基于母港,能够延伸出各类相关的衍生服务。有业内机构对此总结为"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联动生态,将带动商业配套、旅游地产、冷链物流等多产业发展。

与此思路一致的是,武汉2021年就开始推进客运码头的改造提升。去年,由原中华路码头和红巷码头升级改造而来的中华路游轮母港正式开启试运营,新改造的码头纳入通勤、观光、餐饮和会务等现代文旅功能。

而根据此前规划,除了中华路码头之外,位于武汉港核心区的粤汉码头、武汉关码头、王家巷码头,将共同组建形成国际化邮轮母港,最高可容纳5000吨量级邮轮停靠。

竞合

武汉并非是唯一推进游轮母港建设的内陆城市。

长期关注邮轮产业发展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欣梁告诉我们,在十年前,面对国内邮轮产业的发展热潮,沿海城市曾拉起一波港口升级成母港的潮流。到现在,这波潮流也开始逐渐向内陆传导。

早在2019年,南京率先行动,总投资150亿元的长江邮轮母港落户栖霞山。当时有本地媒体报道,南京2013年就开启邮轮进港的论证,母港建成后,将能停靠8万吨级国际邮轮,并使南京成为全国首个内河国际邮轮城市。但到2023年,母港建设逐渐陷入停滞,部分地块如今已被种上小麦。

图片来源:南京旅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