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近日卷入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三名自称港大学生的女性在社交平台发文指控,一名法律系男学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软件,将她们社交媒体上的近照制作成超过700张裸露色情图片。据称,受害女性多达20至30人,范围涵盖同学、教师等。
事件最早于2025年2月曝光,起因是有人在该男生的电脑中发现大量合成的不雅图片。该男生随后承认,他使用相识女性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作为素材,借助网上免费AI软件生成了这些图片。受害者中,部分人与该男生关系亲近,部分仅为泛泛之交或仅有一面之缘,但均未授权其使用个人照片。
7月12日,香港大学正式回应此事。校方表示,已向涉事学生发出警告信,并要求其向受影响同学正式道歉。声明强调校方"深切理解受影响学生的担忧",将"进一步审视事件细节,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以保障所有学生在安全、受尊重的环境中学习。校方已与受影响学生沟通,并在课堂安排等方面作出调整,以维护学生福祉。处理过程严格依据《香港大学条例》、相关规程及法律法规。校方重申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骚扰或不当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并承诺后续加强相关教育和宣传,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操守。
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从法律层面看,香港现行《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可能适用于传播不雅物品的行为,但对于仅利用AI生成色情图片这一环节,法律存在模糊地带。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回应查询时指出,若证实有人未经同意使用个人照片进行深度伪造,可能违反《个人资料(隐私)条例》中的资料使用原则。涉事者身为法律系学生却知法涉法,也反映出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对道德培养的薄弱环节。
受害者方面,多位女性向媒体表示,得知自己的形象被恶意篡改后,普遍出现焦虑、失眠等创伤反应。心理学专家分析指出,此类数字性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不亚于实体侵害,受害者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和羞辱感。部分受影响学生已寻求心理咨询,但也有人因担忧社会污名化而选择沉默。
校园内部反应强烈。港大学生会性别平等委员会发起联署,要求校方建立更严格的AI使用规范,截至报道发布已获逾2000名师生签名支持。委员会召集人强调,此事件需制度性解决方案,而非仅个案处理。然而,校方目前的处理方式被部分师生认为"过于温和"。有教育政策研究员指出,高校惩戒机制常滞后于技术发展,亟需建立专门针对数字伦理的校规条款。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此事件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防范其滥用,切实保护个人隐私与尊严,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这要求法律完善、学校管理强化,更需要全社会提升对技术伦理的重视,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