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了15个月,俄军即将拿下红军城,但要拿下整个乌东还要猴年马月

2025-11-05 13:22  头条

"红军城大结局了!"

11月4日俄罗斯国防部明明白白发了战报,俄军敢死突击队已经彻底拿下红军城全域,现在就剩下零星几个负隅顽抗的乌军残部,等着被清剿干净,这消息一出来,整个乌东战场的格局直接变天了。

可能有人还没闹明白,一个红军城的得失,至于这么大动静?

咱得掰扯清楚,这可不是普通的城池争夺,这是顿巴斯防线的命门,是乌军东线的后勤中枢,4条战略高速、两条铁路干线都在这儿交汇,俄军拿下它,等于直接掐断了乌军顿涅茨克集群的补给生命线,这步棋走得又准又狠。

咱先看看俄军是怎么打赢这场硬仗的,可不是瞎打硬冲,以前俄军还讲究"围三厥一"留个缺口,这次直接换了打法,改成"围而不歼"的消耗策略,先把包围圈扎得严严实实,用无人机侦察锁定目标,再派敢死突击队当尖刀,等乌军补给耗光了再动手,既减少了伤亡,又打了个干净利落。

从2024年8月俄军发起攻势,到2025年10月初集中近卫坦克第4师、摩步第35旅这些精锐收紧包围圈,再到10月末彻底闭合60平方公里的合围区,北线仅存的3公里通道都被"冰雹"火箭炮和"伊斯坎德尔"导弹封死,这步步为营的操作,看得出来俄军是做足了功课。

更关键的是俄军牢牢攥住了道路控制权,在通往红军城的关键公路上建了"死亡封锁线",11月3日公开的战场视频显示,任何试图运弹药、送物资的乌军车辆,都遭到无差别精准打击,后勤线一断,守城乌军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咱再说说守城乌军的惨状,这可不是咱瞎编,是俄国防部公布的投降视频里被俘士兵自己说的。

有个叫维亚切斯拉夫・克雷文科的士兵,面容憔悴、声音沙哑地说,他们日均弹药还不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靠过期压缩饼干和雨水充饥,伤员躺在战壕里没人管,指挥部承诺的空中支援一次都没见到。

这话可不是造谣,乌克兰第155法械旅、第79空中突击旅、第25空中突击旅这三支精锐主力,要么整建制投降,要么被打散,累计损失5500人。

其中那个被北约当样板打造的第155法械旅,拿着西方援助的装备,接受北约的战术训练,最后还是率先举了白旗,连麾下的豹-2坦克营都离奇失联了,这脸打得可够响的。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一开始还想调10到20万援军来救,结果俄军把道路封得严严实实,援军根本寸步难行,只能眼睁睁看着守城部队被围歼。

红军城一丢,旁边的米尔诺格勒里夫尼地区直接成了"孤岛",被俄军团团围住,现在的乌军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咱想想,断水、断粮、断补给,医疗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城里的乌军士兵要么投降,要么就等着被俄军的子弹、炮弹、无人机炸死,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之前乌军还嘴硬,泽连斯基说还掌握战场主动权,瑟尔斯基更是直言没被包围,但美国的评估报告都明说了,俄军已经形成战术包围,乌军只能靠夜间小型车队从林间小道补点零星物资,这哪是掌控主动权,分明是硬撑门面。

要知道米尔诺格勒的乌军本来还指望红军城能撑住,现在后路被断,成了瓮中之鳖,就算想突围都没门,俄军这次是全方位封锁,跟以前不一样,小股部队都跑不出去。

这战役背后咱得看透三个关键点,俄军的战术升级太明显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猛冲猛打,而是把传统火力和无人机、FPV自杀式穿越机这些新装备结合起来,立体作战体系发挥得淋漓尽致,敢死突击队引导火力打击隐蔽据点,滑翔制导炸弹和火箭炮持续消耗,这种组合拳让乌军防不胜防。

北约对乌援助的效果被打了大大的问号,那个第155法械旅可是北约援助的标杆,结果照样溃败,说明光靠送装备、教战术,解决不了乌军后勤脆弱、指挥失灵的根本问题。

乌军的精锐力量这次是真拼光了,31个作战单位被打散,重建得重新要武器、重新征兵,短期内根本恢复不了战斗力,泽连斯基政府现在怕是得认真考虑和谈的事儿了,割地止损的声音已经冒出来了。

说到底红军城战役的结局,本质上是俄乌双方战争体系的较量,俄军赢在战略清晰、战术灵活、后勤保障到位,而乌军输在过度依赖外部援助、指挥混乱、后勤生命线一戳就破。

以前总有人吹乌军战斗力多强,北约援助多管用,现在看看,在绝对的战略优势和完善的作战体系面前,这些都不管用。

米尔诺格勒的乌军现在已经陷入绝境,不投降就是等死,而红军城的失守,更是让乌军顿巴斯防线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缺口。

这事儿也给咱提了个醒,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武器装备,更是战略布局、后勤保障和体系支撑,俄军拿下红军城,不仅改变了乌东战场的态势,更可能让整个俄乌冲突的走向发生转折。

接下来就看泽连斯基政府怎么选了,是继续硬撑着要援助,还是认清现实坐下来谈判,不过从现在的局势看,留给乌克兰的时间怕是不多了,这场持续多年的冲突,或许真要迎来新的转折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