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 伊朗将以更大力度重建核设施

2025-11-05 16:15  头条

"科学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摧毁建筑物和工厂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11月2日在访问伊朗原子能组织时发表重磅声明,表示伊朗将重建遭美以空袭的核设施,并使其"拥有更强大的能力"。

面对6月份美国联合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大规模空袭,伊朗总统展现出强硬立场。他强调,伊朗的核活动完全出于和平目的,根据伊朗最高领袖的教令,制造核武器在伊朗是被禁止的。

伊朗面临的地缘安全威胁从未停止,地区内定点打击、秘密行动时有发生,周边军事部署持续加码,部分大国的双重标准更让其安全处境雪上加霜。多次外交斡旋无果后,伊朗放弃"以妥协换和平"的被动策略,选择以核设施升级重建构建安全屏障,对冲外部风险。

从佩泽希齐扬的说法看,伊朗是打算搞民用核工业,说得很堂皇,发电、农业、医疗全要靠核技术带动,全民福祉为先,决不用于制造核武器。听起来很平和,但问题来了,别人信不信?美国会犹豫,以色列肯定不会信。

以色列的习惯是,只要有潜在风险,就干脆把它消灭。对伊朗来说,只要核设施开始动工,以色列就一定连同美国再次动手,让核工业彻底熄火。

今年6月,美以联军的空袭将伊朗纳坦兹、福尔多、伊斯法罕三处核心核设施炸成一片废墟。正当外界以为德黑兰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一幅极其矛盾的画面却在世人面前展开。

11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公然放话,不仅要重建,还要加大力度,目标是让新设施拥有"更强大的能力"。这番强硬姿态,仿佛是对空袭的直接嘲讽。然而,几乎是同一时间,外长阿拉格齐又确认,通过阿曼进行的间接谈判渠道,其实一直敞开着。

一边是砸锅卖铁也要升级"装备"的决绝,另一边却是留着门缝谈生意的圆滑。这究竟是精神分裂,还是另有高招?实际上,这并非简单的应激反应,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战略矛盾体"。它正通过三个层面的内在矛盾,彻底改写这场危险的核博弈。

伊朗这套战略的第一个矛盾,也是其底气所在,就是重新定义了"核资产"的价值。他们似乎在告诉全世界:你们炸掉的只是砖头水泥,我们真正的宝贝,你们动不了。

伊朗领导层对此毫不讳言,反复强调一个理念:"科学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这种"知识本位"的宣示,旨在釜底抽薪,让军事打击的战略意义大打折扣。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也不得不承认,尽管福尔多的地下工事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坏",但伊朗人手里依然握着核专业知识、工业能力和关键的"图纸"。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伊朗已经建立起一套从研究、开发到运行维护的完整人才体系。他们的科研团队和离心机工艺经验毫发无伤。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核心能力"。

有了这支队伍,重建被毁的设施,时间和成本可能远比外界想象的要低。更何况,他们还有着雄厚的物质储备。就在今年2月,他们手中60%丰度浓缩铀的库存还只有274.8公斤,到了5月仍在持续增长,现在总储量已高达约408公斤。

这是什么概念?理论上,这些材料足以制造9到11枚核弹的核心。连格罗西都警告,从60%丰度到90%武器级,中间只隔着几步简单的技术操作。当无形的知识遇上有形的储备,废墟上重建的,就不只是建筑了。

有了技术和人才的底气,伊朗在外交舞台上玩起了更高明的平衡术--公开强硬给国内看,私下弹性为自己留后路。这就是其战略的第二个矛盾层面。

在公开场合,伊朗对与美国直接谈判的态度是"没得谈"。外长阿拉格齐直言这种谈判"没有意义",理由也给得很充分:美国必须先证明自己是个"靠谱"的谈判对象。毕竟,美方在谈判中提出的"不可接受的条件"还历历在目。

这种强硬姿态,完美契合了最高领袖本人反对与美国直接对话的政治路线,也安抚了国内强硬派的情绪,在政治上绝对正确。

然而,掀桌子的同时,他们却悄悄从桌子底下递出了一张纸条。阿拉格齐话锋一转,表示谈判大门并未完全关死,通过阿曼这个中间人,大家还是可以聊的。事实上,自今年4月以来,美伊双方已经在阿曼的主持下,进行了整整五轮间接谈判。

这种"内外有别"的模式堪称精妙。对内,它避免了向美国"低头"的政治风险。对外,它也给了美国一个台阶下,让沟通可以在不受各自国内政治过度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虽然双方在铀浓缩等核心问题上分歧巨大,但至少,沟通的渠道还在。

更聪明的是,在遭受如此沉重的军事打击后,伊朗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一怒之下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一"克制"之举,连IAEA总干事格罗西都表示赞赏,无形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一点国际同情分,也让其外交策略更具弹性。

如果说前两个矛盾还只是在重塑博弈格局,那么第三个矛盾则直接将整个地区推向了悬崖边缘。这个矛盾体现在:伊朗的核能力正在加速"跃进",而国际社会的监督能力却在急剧"退化"。

伊朗的重建,绝非简单的"恢复原状"。根据其"重启计划",重建的目标就是要更强、更安全。这可能包括将地下工事挖得更深,参考福尔多那80米深的埋设标准。部署更先进的离心机。甚至在伊斯法罕的研究设施里,聚焦于设备小型化和流程优化,让未来的打击变得更难。

一边是技术能力在废墟上疯狂升级,另一边却是监督的眼睛被蒙上了。6月的空袭为伊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由,以安保为名,限制了IAEA对其部分场址的访问和连续监测。

结果就是,IAEA面临着严重的"信息断点"。格罗西坦言,核查的透明度已经严重下降。全世界都不知道,在那些被封锁的设施里,伊朗人到底在干什么。

这种"监督真空"状态,让西方的反应也变得愈发急躁。英、法、德正在推动联合国的"制裁回弹"机制,欧盟也已经重新实施了部分限制措施。但这很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制裁,伊朗就越觉得需要加速推进核项目来自保。而它越加速,外界就越恐慌,制裁的呼声也就越高。

这个危险的死循环,正是以色列总理反复强调"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的背景。这也让格罗西发出了悲观的警告:如果外交手段最终失败,他担心会"重返武力"。一个在黑暗中猛踩油门的司机,旁边坐满了紧张的乘客,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