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救效果高度依赖资产处置效率。2025年万达需偿还境内外债券数十亿元,加上400亿元对赌回购款,而账面现金仅133亿元,流动性缺口达529亿元。若资产出售遇阻或价格低于预期,资金链断裂风险将急剧上升。
四、风险暗礁:三重压力下的生存挑战
万达的自救之路暗藏多重风险。其一,流动性危机难以根本缓解:惠誉数据显示其可用现金与短期债务比率已从2021年2.7倍降至0.2022年0.4倍,即便持续卖资产,也难以覆盖2990.3亿元总负债,2024年近400亿元到期债务与150亿元货币资金的缺口已凸显紧迫性。
其二,控制权稀释成不可逆趋势。引入太盟等战投后,万达商管持股降至40%,核心资产接连出售导致"万达系"话语权不断削弱,未来可能丧失对商业运营的主导权。
其三,品牌信誉受损引发连锁反应。王健林"限高"与王思聪被执行的双重负面,可能影响商户入驻信心与融资渠道,
而股权冻结常态化(2025年新增23条记录)更会加剧合作伙伴的信任危机。
结语:行业周期中的转型阵痛
万达困局本质是房地产高杠杆模式的必然反噬。父子同陷债务风波,既暴露了企业治理中个人与公司风险的绑定问题,也折射出行业调整期的生存困境。万达的自救虽短期能缓解压力,但唯有真正实现轻资产盈利模式的闭环,才能跳出"卖资产-还债务"的恶性循环。这场危机不仅是对万达的考验,更是中国商业地产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