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这样的历史"姿势分子",真是无比的悲哀。还记得先师许介鳞生前说过,像他这样经历过日本战败、台湾光复的一代人,很多是靠着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来学习国语的,因为歌词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日殖时期多少台湾百姓的真实心声。
1931年出生在高雄冈山的台大物理系第一位女性系主任林清凉,在其回忆录《不废江河万古流》也提到,少女时期她目睹盟军轰炸台湾的惨况,第一时间从内心深处发出最为直接的念头是:"如何为这些受难者报仇?中国非强不可!什么时候才能把日本人从台湾,甚至于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赶走?日本,最好打垮日本!"
台湾知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多次忆及,在1945年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其父亲的眼泪落了下来,可是"我阿公(祖父)就拍了我爸一下:'啊,咱赢了啊,你是哭啥!'"
还有非常多的例子,都能证明日据时期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与真实心理。已故台湾史专家曾健民极为准确地总结了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在于"去殖民""祖国化"与"民主化"。正因为如此,手握台湾执政大权的"皇协军"们,自然必须在历史认知与情感结构上"再殖民""去中国化"与"独裁化"("法西斯化"),包括在影视作品上,通过官方大笔大笔的资源补助,反历史且去历史,润物无声地把主题围绕在"台日友好"。
日本殖民时期,位于桃园复兴乡的"蕃童教育所"
台湾政治"皇协军"心房刺痛:狗是不可以咬主人的!
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感动无数观众,许多大陆朋友也大加赞赏。但这部电影正是以背叛历史的方式,将台湾拉回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虚构了在历史上根本不曾成立过的"日台一体"。2014年讲述日殖时期台湾棒球运动的电影《KANO》,幻想出日本人与台湾人团结合作追求的"美好年代",却绝口不提日人是如何用"清国奴"来蔑称台湾人的,而国民党的地方首长同样接受了这套论述,以此作为地方观光宣传。
再到后来,"湾生"的故事盛即一时,叙事手法都是千篇一律地去"共感""同情"他们在日本战败返国后的悲情意识,以此强调日本与台湾的情感连结,无非是要放大"台独"政客希望扩散蔓延的"受害者情结"。在"湾生"被渲染到最高潮时,竟被爆出相关纪录片作者身世造假的丑闻。
台湾公视与日本NHK合拍电视剧《路~台湾Express~》,更是主打台湾与日本跨越世代的情感羁绊。这类主题的极致,当属2024年公视推出的"战争电视剧"《听海涌》,不惜以扭曲历史、丑化抗日英烈、制造"台湾人"与"中国人"深仇大恨的剧本,人为刻意地突出"台籍日本兵""台籍战俘监视员"的"受害悲情",遭到原型人物后代出面痛批该剧栽赃其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