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局总体上对俄罗斯有利,红军城方向尤为如此。俄方称已经控制了当地大约95%的地区,前线画面显示浓雾中大批俄军车队涌入城市,没有看到重型装甲车辆的护送,在无人机遍布的战场上敢于用如此密集的车队进入城市,说明巷道和要点大多已经被他们占领,控制权可能会发生改变。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称,俄军在红军城方向投入了大约15万兵力,浓雾给攻城带来了方便,乌军正在有条不紊地撤退,同时否认了形成包围圈的说法。但是与前几天的说法相比,信息差距较大:泽连斯基曾说城内俄军不到300人,瑟尔斯基早些时候也提到过5万这个数字。数字的波动和战场上的"迷雾"交织在一起,对于前线的士兵来说,突围的成功与否比数字更重要。

德国之声称红军城已经失控了。再看2022年3月俄军车队在公路上被击毁的画面,如今已经大不相同:无人机战法迫使重装列队撤退,前线多为步兵分散前进,小分队穿插和火力点压制成为街区争夺的主要手段。此时车队依旧从容入城,说明后方比较稳定,打通巷战的"骨架"已经完成,呈现出"接管态势"。
城内乌军的抵抗还有零星的火光,大多集中在北部郊区,但是难以形成大面积的抵抗。乌本土专家也认为红军城防线难以突破,被围部队能否等到援兵仍不得而知。战场有窗口期,一旦关闭,代价就成倍增加。

紧张不仅仅存在于红军城。扎波罗热州扬丘尔河沿岸乌军防线出现崩口,俄军占领西岸多个定居点;乌斯佩诺夫卡失守之后前沿缺少支撑点,两天推进了八公里,但是节奏没有减慢。德国军事分析家罗普克直言该方向一方独大。
乌军一线官兵也透露出实情:独立总统旅无人机系统营的一名代号为"埃格尔"的排长表示,红军城不断有预备队被投入,其他地区则被迫被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新巴甫洛夫斯克地区遭到俄军钳形推进,围与封同时进行,本来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抽走兵力之后局势立刻恶化。"拆东墙补西墙"的调度在兵力紧张的时候最为危险。

俄军抓住机会多线出击,节奏连贯,步伐越走越稳。乌军还在抵抗和调度,强调"没有形成包围圈",但是战线能不能拉住就看兵源、补给以及指挥链的执行能力了。再强大的信息战也改变不了前线枪炮的指向。
人力已经到了极限,三年九个月的消耗之后,年轻人去征兵站的脚步越来越慢,家里关于"去不去"的争论越来越多,逃兵率很高,替换的速度赶不上损失。西方援助可以补充枪弹,但不能补充人员,这是硬缺口,不是宣示能填平。尽管俄罗斯受到制裁,但是体量和工业基础在,补给和轮换更加从容,装备迭代速度更快。当连胜效应出现后,谈判意愿被削弱,进攻的吸引力增加,战场逻辑就变得冰冷了。
乌克兰国内正处在艰难的选择中,是放弃红军城还是撤到其他地方,又或者把部队收拢起来,应该优先向哪个方向补充兵力。任何的耽搁都会影响到前线的生命值。指挥层要直接面对难题,从救火模式转为重建秩序,这一步最难。

可以预见,信息战还会继续,快讯和数字会频繁地跳动。在观察战局的时候要抓住几个重要的指标:车队能不能进城并且停留,火力压制的强度和密度怎么样,兵力的调动情况如何,补给线是否稳定畅通。这就是态势判断的框架,一线的生死了,就包含在这些框架里面。
红军城此战为失败之始还是大转机之兆,尚待考证。乌军是否还有新的筹码,俄军把节奏加快到多快,要视兵源、补给、指挥、士气的综合博弈而定。战争报道除了喊叫和数字外,还应该多一些人的心灵温度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