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发钱能否扭转生育走势?促进生育率提高关键在哪?(4)

2025-09-09 14:01  钛媒体APP

千亿真金白银,从哪来?

发钱容易,持续发钱难。每年发1000亿,而且还要长期发下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口号,而是一道切切实实的财政算术题。

7月28日,中办、国办对外公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今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无论是过去已出生的,还是即将出生的,只要符合条件,国家都会给钱,而且是每年都给。

以当前人口基数计算,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每年至少有2800万个家庭享受这项政策,财政支出总量将长期维持在1000亿元以上。

问题随之而来:这笔钱从哪来?怎么发?谁来兜底?

"国补"机制亮相,中央财政做主力

根据文件,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简单说,这是一种"中央出钱、地方发放、统一制度"的国补模式,在财政体系中并不陌生,类似的操作早已出现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多个领域。

而这一次,这个机制首次用于"生娃"。

具体的财政分担比例虽然尚未完全披露,但已有研究机构预测:央地整体按照9:1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分别承担85%、90%、95%。

企事界北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这种设计,背后有两个深层考量:

一是全国一盘棋,避免"劫富济人"的补贴纠结。因为人口是流动的,很多生育人口来自中西部,但他们的劳动力红利最终却流入东部城市,如果只靠户籍地地方政府出钱,那欠发达地区就会"为他人做嫁衣",积极性很难调动。

二是中央托底,保障普惠公平的底线逻辑。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能力出钱,有的城市财政吃紧,有的县区入不敷出,如果靠地方自掏腰包,很容易演变为"有钱地区发得多,穷地方发不起",政策公平性将大打折扣。

"通过"国补"兜底,至少确保全国家庭都有基础补贴可以领。这是第一次,国家站出来,真正为"养孩子"这件事背书、出资、兜底。"李睿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