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这是一次政策试验,也是一场现实考题。
接下来,我们从三条线看清这次政策的底层逻辑--
1. 发钱能否刺激生育?
2. 千亿补贴从何而来?
3. 全民补贴能否扭转趋势?
这一次,我们不谈理想,只算现实。
钱不多,但意义不小
3600元,不多,确实不多。摊到一个月,就是300块,还不如一顿中产家庭的亲子周末早午餐,也抵不上市面上一节高端托育机构的试听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它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额。
但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视的地方,这笔钱未必没有"感知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目前有数百个县市的人均月收入仍然在3000元以下,甚至不少乡镇地区,低于1000元的情况也并非个例。在这样的基线下,300元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家人一周的菜钱,也可能是一次孩子感冒发烧后的基础诊疗费。
真正有"边际激励"的,不是中产,而是中低收入群体。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大多数",也是生育意愿最受现实条件限制的家庭。而这次育儿补贴,恰恰为这部分人群打出了一剂"能不能再考虑一下"的温和催化剂。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的测算,在低收入家庭中,将一个孩子养到17岁,累计花费仅为12.5万元,平均每年7000元左右。如果以此为参考,国家提供的3600元补贴,已经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年均养育成本。
它当然无法成为决定"生不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对于正在犹豫要不要生、能不能再生、值不值得生的家庭来说,这样一笔直接到账、不限户籍、免税免算的补贴,至少提供了一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承担"的心理支持。
而这种"财政可见度",可能比补贴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