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丈夫抗日一去不回,妻子拒绝改嫁等了81年,103岁时终于等到英雄“归来”(3)

2025-09-06 19:56  头条

02

80岁那年打好棺材,她说"死后葬一块也算团圆"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良选择继续参加解放战争,保家卫国。只是,王希芳没想到的是,比战争胜利先到的,是王良牺牲的消息。

1947年,鲁西南战役开启,当中最艰苦的一战就是在当时的羊山集展开。王良所在的漳河大队、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队和三纵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场战役死伤无数,王良就是其中一个,那年他才23岁。

噩耗传来,王希芳瞬间瘫坐在地上。她到处问怎么回事,王良牺牲在哪儿,但是无人能回答。

王希芳不愿意相信丈夫就这样死去了。她觉得,或许王良只是和部队走散了,说不准哪天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王希芳日思夜想,每日等待有新消息能够传来,但残酷的现实还是让她的希望落了空。

烈士证书的到来,让王希芳无法再欺骗自己。她拿着180元的抚恤金和烈士证书号啕大哭。

王良牺牲时,王希芳才20来岁。

因为年轻,也没有孩子,村里的人包括丈夫的亲属,都劝她再嫁个好人家。但是,王希芳通通拒绝,她说:"他为大家牺牲了,这个小家得为他撑起来。"

没了丈夫,日子依旧要过。王希芳好像和往日没什么不一样,操劳着家中大小琐事,只是偶尔听到收音机的军号声会发呆。

每年的除夕夜,王希芳都会在桌上摆上两副碗筷,然后对着空板凳唠唠生活小事:"今年收成好,你爱吃的烙饼,管够。"

王良参军的时候,家里还是土坯房。有亲属让王希芳去自己家里住,她拒绝了:"我在,这个家就在,王良就算有个家。"

丈夫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遗物,王希芳就将丈夫用过的搪瓷缸擦得锃亮。不知道丈夫牺牲地点,每逢清明,王希芳就走五里山路,然后朝着丈夫离开的方向烧纸寄托思念。

虽然理智上知道王良早已牺牲,但感情上王希芳还是无法接受。她总会走到村口喃喃自语:"王良啊,这么多年了,你咋还不回来……"

再后来,公婆寿终正寝。王希芳无数次念叨:"我完成了给公婆养老送终的任务,也算有脸来见你了。"

王希芳等了丈夫大半辈子,在她80岁那年,亲手缝制了两件寿衣,打好了棺材。她平常不舍得吃、不舍得用,将钱都存了起来,她说:"要找不着,买点儿啥糊点儿啥也得搁里头。"

"活着没能等到他回来,那就等我死了,把这两套衣服葬在一起,我们也算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