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岁孩子过生日,妈妈就因为多吃了一口蛋糕,孩子竟然当场把整个蛋糕都扔进了垃圾桶!
辽宁这位妈妈崩溃了,哭着在网上问:"我生他养他,难道连多吃一口蛋糕都不配吗?"
这一问,算是捅了马蜂窝。网上吵翻了天。
有人说:"这孩子就是个小白眼狼,惯坏了!今天扔蛋糕,明天就敢扔爹妈!"
也有人说:"妈妈自己不守信用,答应吃一口,结果吃两口,孩子发脾气不是很正常吗?"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有理。
但大家好像都忘了,这事儿的根子,根本不在那一口蛋糕上。而是我们很多家庭里,一种早就该扔掉的"旧思想"在作祟。

先别急着骂孩子,想想他为啥发火
咱们先冷静下来,回到那个让人生气的现场。
一个7岁的孩子,过生日,是他一年里天大的事。蛋糕,就是他今天世界的中心。
妈妈说:"我尝一口。"
孩子同意了。
这说明,孩子心里是爱妈妈的,愿意分享。
可妈妈尝完一口,觉得好吃,又吃了一口。
就这一口,在大人看来,屁大点事。但在7岁孩子的世界里,天塌了。因为妈妈"说话不算数"了。

他为什么要把蛋糕扔了?他不是恨妈妈,也不是不让她吃。他是因为自己定的"规矩"被破坏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情绪一下子就炸了。
他用最笨、最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你不守规矩,那这个东西我不要了!"
这不是自私,这是孩子在用他仅有的能力,捍卫他心里那个"说到做到"的规矩。
我们是不是经常一边教孩子要守规矩、要讲信用,一边自己又随口答应、随手破坏?"我下班就回来陪你玩",结果一拖再拖。"这个周末一定带你去公园",结果变成了在家睡懒觉。
孩子心里那杆秤,早就被我们弄乱了。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有多重?
再说说这位妈妈。
她为什么那么伤心?真的只是为了一口蛋糕吗?
不是。
是她那句撕心裂肺的哭诉,暴露了真正的原因:"我生他养他……"
在她心里,有一个天经地义的想法:"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应该让我,就应该听我的。"
这种想法,我们太熟悉了。
"孩子的生日,妈妈的苦难日。"这句话,就像一个紧箍咒,套在两代人头上。
它让妈妈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天大的"恩情",孩子过生日,自己就该是那个最有功劳的人,就该被特殊对待。
当她想多吃一口蛋糕而被拒绝时,她感觉到的不是孩子在守规矩,而是自己的"功劳"和"恩情"被孩子给否定了。
她委屈的,是自己的付出,没有换来她想要的"回报"。

但对孩子来说,这份"恩情"太重了。他根本听不懂什么十月怀胎,什么分娩之痛。他只知道,每次过生日,妈妈好像都不太开心,总要提自己多辛苦。
本来高高兴兴的一天,变得压力山大。
用"苦难"和"恩情"去绑架的爱,孩子要么变得小心翼翼,要么就想拼命逃离。
家,不是算账的地方
说到这,你可能也看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这是一个家庭里,"规矩"和"人情"打架了。
孩子认死理,守着"说话算话"的规矩。
妈妈讲人情,觉得"我生了你,这点小事还不能通融?"
这两种想法,都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孩子,当"规矩"和"人情"碰到一起时,该怎么办。
我们想让孩子懂规矩,又埋怨孩子不懂人情。
我们希望孩子爱我们,又总拿着"恩情"的账本去跟他算账。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算账的地方。
如果妈妈当时换一种方式,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当孩子因为她多吃一口而生气时,她可以蹲下来,认真地对孩子说:"对不起儿子,是妈妈没忍住,说话不算数了,我向你道歉。但妈妈真的很喜欢这个蛋糕的味道,你可以再分给我一小块吗?就当是奖励辛苦把你生下来的妈妈,好不好?"
你猜,孩子会怎么做?
他很可能会擦擦眼泪,笨拙地切下一块蛋糕,递给你。
因为你尊重了他的"规矩",也给了他一个表达"爱"的台阶。

这件事,也给所有父母提了个醒。
别再把"孩子的生日,妈妈的苦难日"挂在嘴边了。把它换成:"孩子的生日,是全家的幸福日。"
告诉孩子,因为他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这么有意思。我们爱他,不是为了让他还债,就是单纯地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
当爱不再是一笔账,当付出不再需要回报,那块蛋糕,才会真的甜到每个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