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婚一年就要分离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了大名县城,大肆烧杀掠夺。当地一名退休教师回忆:"老抢俺这个村,他(日军)什么样的东西都要。"王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1943年,王良和王希芳结为夫妻。王良生得高大,四方脸,识字有文化。王希芳看着丈夫,心里想的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然而,当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王良看着受苦的百姓,做出一个决定--参军。
王希芳是不舍的,但她明白丈夫心中的家国情怀,所以没有阻拦。

临别前,王希芳将悲伤情绪隐藏起来,只是对王良简单说了一句:"安心去吧,不用惦记家里,我等你回来。"
就这样,王良离开家门,奔赴前线。那年,王良20岁,王希芳21岁。夫妻俩从此断了联系,直至一年以后。
1945年冬,王良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河北和山东交界的东夹河村,他写信说冷。于是,王希芳连着两晚做好了布袜子,然后急急忙忙赶着送过去。
17公里的路,裹着小脚的王希芳好不容易走到那里,但是部队马上准备出发,王希芳只匆匆和王良碰了个面,酝酿好的贴心话都没来得及说就要离开。

新婚没多久就要分隔两地,好不容易见面来不及诉说思念,离别又在眼前。王希芳舍不得,王良也一样。王希芳要走时,王良送了她二三里地。
那时,他们都坚信未来能再次相见,满心都是对抗战胜利后相互扶持过日子的冀盼,却不承想,这次相见竟是后会无期。

送完布袜的王希芳回到家,织花布、蒸花馍,照顾公婆。丈夫不在,家中重担就由王希芳挑起。王希芳打起草来,能打70斤,布衫都溻了。
在外面,王希芳很坚强,干活儿也利索,一个人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回到家关起门,她总难免挂虑在外的丈夫是否平安,日日盼着他早日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