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将是下一个农夫山泉吗?94%收入不靠卖奶茶,招股书藏猫腻!(5)

2025-11-28 15:58  头条

这一优势对利润的影响极为显著:以一杯成本5元的果茶为例,若橙子成本占比60%(即3元),20%的损耗意味着每杯隐含0.6元的损耗成本;当损耗率降至3%,仅橙子成本就可节约0.51元,单杯利润提升幅度超60%。这种优势并非单纯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是"制造+渠道"的协同结果--蜜雪冰城不仅能生产低损耗的标准化食材,更有3.75万家门店形成的稳定需求,支撑起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又进一步降低了单位制造与运输成本,形成"需求-规模-成本"的飞轮效应。

反观竞争对手,即便能复制其工厂模式,也难以快速搭建同等规模的加盟渠道;而若先做渠道,又缺乏标准化食材的供应链支撑,这种"前后端互锁"的优势,本质是时间积累的结果--蜜雪冰城先以6元低价策略打开市场,积累门店基础后再深耕供应链,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核心优势在招股书中并未明确披露,仅在生产环节提及"饮品食材生产损耗率约0.71%",运输与终端损耗等关键数据均需结合行业常识推断,这正是"水下逻辑"的典型特征。

总结来看,蜜雪冰城的公开资料为我们搭建了清晰的"水上框架":净利润由收入与成本决定,收入与成本的核心变量是销量,销量则与门店数量、单店杯量相关。但要判断其长期价值,更需挖掘"水下逻辑"--市场需求的真实潜力、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这些信息无法从招股书中直接获取,需要结合行业经验、跨领域认知甚至商业常识进行推演。

比如判断市场需求,可通过低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轻群体消费习惯变化等数据交叉验证;评估竞争优势,则需关注其供应链扩张速度、加盟商留存率、新品研发对成本的影响等细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行业的深度浸润--正如通过能源、光伏行业的分析经验,能敏锐捕捉到"原材料利用效率"对成本的影响,这种跨领域的认知迁移,正是解读"水下逻辑"的关键。

投资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概率判断。

公开资料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判断的锚点,避免被市场情绪或表面数据误导;而"水下逻辑"的挖掘,则考验着我们的行业认知与商业洞察力。蜜雪冰城的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分析,不是简单罗列数据,而是用"水上信息"构建框架,用"水下逻辑"填充细节,在明确事实与合理推演之间,找到最接近企业本质的答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净利润只是价值判断的维度之一,股价还受ROE、现金流、行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但这套"从公开资料切入,穿透数据找逻辑"的方法,却适用于绝大多数企业分析。

无论是小米的生态链模式,还是比亚迪的新能源布局,核心都离不开"数据-逻辑-价值"的推导链条。而认知的进阶,正是从"知道数据"到"理解逻辑",最终实现"判断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