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成本与收入的核心影响因素都指向销量,那么判断净利润的未来变化,本质就是判断销量的增长潜力。蜜雪冰城的销量由"门店数量×单店年均食材消耗量"决定,而单店消耗量又与终端杯量直接挂钩。
招股书披露了近年门店数量与单店杯量数据,但这两个指标只是"数字解释数字",如同上市公司用"收入增长"解释"毛利率提升",并未触及本质。
真正决定销量的底层逻辑,是"市场需求规模"与"企业竞争优势"--就像分蛋糕,蛋糕有多大取决于市场需求,能分多少则取决于竞争能力。
公开资料提供了明确的"水上信息":2018至2023年,中国现制饮品市场规模从1878亿元增至5175亿元,复合增长率22.5%;蜜雪冰城2023年零售额447亿元,杯量市场份额32.7%,位列行业第一,前五大企业杯量份额合计约55%,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关于未来市场规模,招股书给出了乐观预期:预计2023至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5175亿元增至11634亿元,复合增长率17.4%,依据是"三线以下城市门店密度低(每百万人273家,远低于一线城市的474家)"和"中国人均年饮用量仅22杯,远低于美国323杯、日本172杯"。

但这些"水上信息"背后的"水下疑问"更值得警惕:简单的国际类比是否成立?
美国人均烈酒消耗量是中国的3倍,但中国白酒市场已呈下行趋势,可见饮用量差异背后还涉及消费习惯、文化偏好等深层因素。
同样,低线城市门店密度低,可能源于消费能力不足而非需求未被满足,这些都是招股书未明确解释的模糊地带。
竞争优势的判断更需穿透数据表象。
招股书列举了"全球最大现制饮品企业、庞大采购网络、全品类生产能力"等优势,但真正的壁垒藏在细节中--供应链损耗控制。现制饮品行业的水果损耗率普遍高达20%,而蜜雪冰城通过在种植园周边建设加工厂,将鲜果直接加工为浓浆、果酱,大幅降低运输与存储损耗,有数据显示其损耗率仅3%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