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在位仅10个月,为何名垂青史?三大原因,一个比一个尴尬(2)

2025-04-24 16:55  搜狐

02解决了兄弟间的尴尬

朱棣虽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但同时也给他埋了随时能把大明炸散架子的雷,这就是汉王朱高煦,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那位"二叔"。

朱高煦这哥们堪称历史狠人之一,仅次于朱棣的军事统帅。当年若没有他,朱棣能否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都难说。为了激励朱高煦,朱棣当年也是狂放鸽子: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哦!

结果最终却发现,两个儿子之间,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般的皇位竞争。面对朱高煦咄咄逼人的步步紧逼,朱高炽狂打太极,既维护了兄弟和睦,又巧妙躲开了朱高煦的进攻。

最终当他称帝后,虽朱高煦造了他的反,要赶他下台。可朱高炽却依然隐忍,不予追究。自朱元璋开始,朱家人就总体上给人以刻薄盖恩,杀伐无情的印象,这一对比,朱高炽的怀柔,也就是大度,立刻就显得极其珍贵,甚至宝贵了!故而,被广为赞颂。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朱高炽避免了骨肉相残的局面,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却给儿子朱瞻基,留下了天大的麻烦。最终是朱瞻基背上了杀二叔,骨肉相残的"锅"。

这结果实在是种大尴尬,倘若朱高炽泉下有知必会后悔。因为与其让朱瞻基来背锅,不如他自己背更合适--毕竟朱瞻基是晚辈!

03解决了重武轻文的尴尬

明朝文官集团崛起在何时?正是在朱高炽时期!

一则,朱高炽能斗败朱高煦,文官集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他必须优待。比如在不改变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情况下,让杨士奇、杨荣等兼任六部。使得内阁的权力大大加强。还比如,操办科举的南北榜等问题。

二则,由武变文,有利于大明的稳定和发展。打仗就是烧钱,老百姓可没有那么远大的目光,几乎都只认自己小日子好过与否。若总这么打下去,一旦超过了忍受程度,那就崩盘了。故而当自己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变,必会大为赞扬!

同时,著书说史从来都是文人的分内之事。哪怕再公正的太史公,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原来文人遭压制,如今翻身了,自然会多加润色朱高炽。参考雍正得罪文人集团,遭抹黑的案例,这是可以肯定的。

因此,朱高炽仅当了10个月的大明总瓢把子,虽时间短的尴尬。可须知朱高炽当太子时,一直都是监国,这算监国之功吧?再加上朱瞻基登基后,也基本上传承了他的政策,仁宣之治的功劳是跑不了的吧--这就是其内在逻辑,你不能否认这些都是事实,但有所夸大,必是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