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将皇亲国戚当成诱敌工具,赢了战争却埋下了隐患
削平吴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触怒霆。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出生于将门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饱读兵法,善于治军和作战。在他担任河内太守时,匈奴令大军来犯,文帝钦点包括周亚夫在内的三位将军进行作战。
大战之前,文帝前去劳军。在视察了周亚夫统帅的细柳营后,文帝被士兵们严格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所震撼,发出了周亚夫乃真将军的由衷赞叹。随后,周亚夫受到了文帝极高的重视,被调入中央掌管禁军,七国之乱时,正是周亚夫指挥得当,力挽狂澜,才能够成功平叛,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基础。
然而周亚夫虽然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天赋和造诣,但是他性格直脾气倔,在政治上也很不成熟,这也为他日后郁郁而终埋下了伏笔。当初和他一起抵抗叛军的梁王刘武,就在周亚夫不知情的前提下和他结仇。
周亚夫的御敌方案是用梁王拖住叛军
公元前154年,因为景帝削藩,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位诸侯,引发了七国之乱。当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十分紧张,继而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当周亚夫接到景帝的御敌诏书时,叛军已经到达了梁地西部的边境地区,于是他立刻制定出了针对性的作战方案,那就是让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在梁地坚决抵抗叛军。
周亚夫的这一布置,体现出了他作为名将的优秀军事素养。此时,汉朝的主力作战部队集中在关中、在巴蜀、在代地,需要立刻集结起来奔赴前线,并占据沿途的关键枢纽抵抗敌军(荥阳等防守重镇),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准备,才能使汉军的优势最大化。
比如说如果汉军及时进了荥阳城,那么便会因为坚固的城防占据战场优势,若是汉军没有来得及进城便和敌人在荥阳外展开野战,那么这个优势将化为乌有。
如果汉军能坚守荥阳一线,便能确保荥阳和函谷关形成双保险,关中基本是安全的,所以周亚夫一定要在叛军突破梁地向荥阳进发前进入荥阳,这也是他需要有人拖住叛军的根本原因。
问题是有必要让梁王御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随便找个忠于景帝愿意带兵抵抗的大臣,起到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一模一样。之所以如此肯定,在于两点原因。
首先,叛军的目标是景帝,一个梁王牺牲与否,根本不会令叛军改变主意,所以梁王去最危险的地方做炮灰,政治意义并不大。
其次,梁王并不是什么军事奇才,周亚夫选择他御敌,只不过是因为他距离梁地最近罢了。或许有人说周亚夫希望刘武可以用自己的声望稳定住此地,问题是他几年前才因为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而当上的梁王,缺乏足够的时间在当地展开统治,其诸侯的统治基础完全是朝堂背书而已。
综上所述,梁王在周亚夫眼里,只不过是有义务拱卫大汉江山的一个普通人罢了,只要能点燃自己的全部能量抵抗叛军,便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战争开始后,梁王多次求助却被周亚夫无视
很多时候,人们针对一件事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不过是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罢了。
比如周亚夫的这个布置,在他看来,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军事行为,在景帝看来,是能拱卫大汉基业的救命稻草,可是在梁王看来,无疑是自己的催命符。
然而局势危急,容不得梁王反抗,哪怕催命符都贴到自己的脑门子上了,他也得执行周亚夫的布置。
战争开始后,数十万叛军为了快速突破梁地,展开了多轮潮水般的进攻。刘武一边努力坚守,一边向周亚夫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