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诸葛亮,李严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为何刘备会这么重视李严?

2025-04-10 17:15  搜狐

除了诸葛亮,李严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为何刘备会这么重视李严?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刘备伐吴大败后,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台的长官,权力很大,在此之前的两任尚书令分别是法正、刘巴,他俩都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成为诸葛亮正李严副的托孤大臣;刘备临终,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以抵御东吴。那么,刘备为何如此重视李严呢?

李严是刘备经过多年考察,值得信任的人。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后改名李平,"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原本在荆州刘表属下当县令,后来曹操率军南下,李严正做秭归县令,便从秭归入西川,投靠了益州牧刘璋,被任命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刘备攻打益州时,李严被刘璋任命为护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奉命率军抵抗,可是到了绵竹他却率军投靠了刘备,被刘备拜为裨将军。这在益州将领中引起很大反响,致使益州孟达等人纷纷倒戈。刘备占领了成都,加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刘备与曹操正在争夺汉中时,李严两次在后方平定了叛乱,有力支援了汉中之战。刘备占领汉中后,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仍兼任犍为郡太守。刘备晋位汉中王时,李严鼎力支持,成为汉中王劝进表的11位领衔人物之一。刘备入蜀,李严乘势归顺刘备,大力支持刘备夺取益州;在汉中之战焦灼状态之时,李严不等刘备出兵又及时扑灭了刘备后院之火,确保了后方稳定;在太守任上兴水利筑城防,政绩斐然;刘备占领汉中,欲学汉高祖故事,称汉中王,李严又是积极支持的活跃人物。这些都让刘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取得了刘备的信任和重视。

刘备重用李严是拉拢益州士人的需要。在秦国未占领巴蜀之前,巴蜀尚是偏僻未开化之地,秦国占领巴蜀之后,中原经济文化方源源输入。李冰父子治蜀,让巴蜀成了天府之国;汉景帝时文翁化蜀,使巴蜀人民大受教化,蜀中文化有了很大发展,直追齐鲁,以致产生了司马相如那样的大才子。蜀中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益州与汉朝其他地区一样,土地兼并严重,土著豪族经济发展,实力强劲。东汉末年,巴蜀豪族的发展程度仅次于关中和关东地区,像蜀郡贾龙、巴西赵韪等都是振臂一呼就能聚集成千上万人,单独平乱或者作乱的大豪族。

平定黄巾之乱后,汉宗室刘焉贪图益州的富饶,请求在益州设立了执掌一州军政之权的州牧一职,并且自己担任了益州牧,但却得不到益州豪族的支持,甚至连成都都进不去。刘焉就拉拢当地少数民族和外地流民。当时关中、南阳一带大量士人为躲避中原战乱,流亡到益州的有几万家,刘焉把这些人编成部队,号称"东州兵",还招募少数民族青羌当兵,利用他们镇压益州当地豪族。这些最早来益州跟随刘焉的士人们,就形成了东州集团,控制了益州的军政大权,成了当地的统治阶层,大肆压榨、凌辱益州豪族,迫使一些益州大族士人,不得不屈服投靠。刘焉去世后,益州大族赵韪举兵讨伐其子刘璋,全蜀响应,东州集团害怕遭到清算,殊死作战,为刘璋消灭了赵韪。但是,刘璋暗弱,远没有其父处事狠毒老辣,以致出现难以控制益州本土豪族的局面。

东州集团不少人就想寻找更合适的代理人,来替代刘璋,统治益州,于是他们看中了刘备。刘备进入益州时,益州大致分三个势力:益州本土势力,早先跟随刘焉父子入属的东州势力和后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势力。那些东州势力,以法正、吴懿、马良、李严等人为代表,纷纷投靠刘备,助刘备攻打刘璋,倒是那些益州本土势力,像张任、严颜、黄权等人,却成了坚决支持刘璋抵抗刘备入侵的最忠实力量。刘备入主益州后,仍采用团结荆州势力,拉拢东州势力,打击益州本土势力的策略,制定蜀科,打压益州本土势力,荆州势力联合东州势力,成了益州的新统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