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迎来新变数?中方说的话,特朗普听了进去,美国对华态度重大转变,出乎所有人意料
据北京日报报道,日前,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特朗普对一个盛传已久的中国威胁论提出了反驳,这一举动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面对记者提问称"中国的百年布局、眼光长远,已经渗透到美国水电、国土等重要领域",特朗普没有直接响应美国主流政治对中国的攻击,反而提出了与美国当前对华政策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不仅没有加入对中国的声讨,反而回击了这种指控,甚至公开表示美国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多,并且把这些策略运用了更广泛的领域。
特朗普的回应意味着一种潜在的转变,他表示,世界竞争激烈,所谓的"中国威胁"并非独特的现象,每个国家都在进行类似的竞争,甚至美国也在采用类似的手段。他指出,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样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各国之间在经济和技术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的"本土化"。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人,特朗普的这番话没有像传统政治人物那样直接将中国描绘为"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转变不单纯是外交政策的调整,更是对美国现有对华政策的一次反思。特朗普在中美关系中的表态似乎不再简单地将中国看作"威胁",而是将中美关系框架设定为一种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
特朗普的这番言辞,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批判。在美国主流的对华鹰派观点中,中国"渗透"美国电网、供水等重要领域已经成为常见指控。特朗普直接抨击了这种"无证据"或"证据模糊"的指控,认为这只是政治博弈中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激化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不止一次强调,全球化的供应链已经让各国在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方面变得"紧密相连",这种相互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现象,而非中国的特例。
此外,特朗普还提到,美国同样通过高科技产业、投资、技术合作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这种"渗透"手段同样出现在中国身上。通过这种言辞,他为中国辩护的同时,抛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全球竞争早已超越了单一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涉及到的更多是全球经济与科技格局的竞争。
在不久前的中美高层会晤中,中方再度提出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外交立场--"合则两利,败则两伤"。这一理念强烈呼吁中美合作而非对抗,强调两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合作伙伴角色。在会晤中,特朗普显然也听到了中方的声音,并在采访中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回应。他表示,"中美通过合作可以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要把对方打趴下",这一表态实际上与中方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