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复杂的是,周携王的支持者以及"二十一年"的纪年问题。是否意味着很多诸侯和大臣更倾向于支持周携王而非周平王呢?早期支持姬宜臼的有申侯、鲁侯和许文公,而晋文侯并不在其中。那么,是什么促使晋文侯支持周平王,并帮助他东迁洛阳?
《清华简》系年中提到,晋文侯支持周平王的原因可能与其对黄河西岸土地的觊觎有关。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晋文侯的目标是吞并更多的土地,而周携王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因此,晋文侯最终选择杀掉周携王,并支持周平王。类似地,秦襄公和郑武公的倒向也可以理解为利益驱动,他们在支持周平王后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周平王因此通过"贿赂"获得了这些诸侯的支持,但这一过程也导致了周天子威信的丧失,进一步加剧了东周王室的衰弱。
《清华简》系年还记载了幽王死后的九年,诸侯不再朝拜周天子,晋文侯将周平王迎至"少鄂",并在三年后将其迁至"京师",再过三年,周平王正式东迁洛邑。关于"少鄂"的位置尚无确凿证据,但"京师"很可能指的是镐京,而去年在陕西韩城市发现的"嬴姓京国"遗址,也有可能就是晋文侯立平王时所称的"京师"。这些地名的考古验证仍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关于西周灭亡及东周建立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被杀,二王并立局面开始;公元前762年,晋文侯因利益倒向周平王,支持他东迁;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掉周携王,彻底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东周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