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然残忍,却做了件好事:为我国破除了危害近600年的祸根

2025-10-24 16:31  搜狐

黄巢虽然残忍,却做了件好事:为我国破除了危害近600年的祸根

《--【·前言·】--》

874年的长安,宫廷依旧歌舞,饥民却在郊外饿死。天下灾荒频仍,盐价高涨,官府榨取不止。一个叫黄巢的盐商子弟,在绝望中举起了刀。

那一年,他五十三岁,三次科举落第,心中积满愤恨。没有人想到,这场失败的起义会成为中国贵族制度的坟场。

盐商与科举

盐贩的家族在唐代社会中被视为"商贾",虽富但卑。黄巢出身冤句盐商之家,家境殷实,往来盐车成队,却始终无法进入士族的世界。唐代的社会结构表面以科举选士,实则仍由门阀控制。"五姓七望"牢牢掌控朝廷仕途,从吏部到门下省,几乎无寒门之席。

黄巢聪慧好学,五岁能诗,家人视他为改变命运的希望。唐代科举极严,进士科三试九场,录取率常年在百分之一到二之间。诗赋策论之外,还需面试"身言书判",形貌、口才、举止皆被考察。主考官看到考生姓名即可辨出出身。黄巢的姓氏、口音、家族都透露着商贾的痕迹。

他三次参加科举,两次文举,一次武举。第一次落第后,他自责不够勤学;第二次落第时,已察觉到其中不公;到第三次,连武举也因"形貌粗恶"被拒,他彻底明白,门阀的门从未为他这种人打开。

落榜后,他写下《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首诗后被传为他性格的写照。诗中透出的锋芒,并非才情的张扬,而是压抑的宣泄。一个被堵死的才子,开始寻找另一条出路。

唐玄宗之后,朝廷政治日渐腐败。宦官与藩镇争权,中央财政崩溃。安史之乱让长安的繁华变成灰烬,也让贵族重新夺回土地。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皇帝依靠宦官维系权力。豪门并地,平民无田。

盐政更是百姓的苦源。盐为专卖,盐价高昂,官府中饱私囊,商人被重税压榨。黄巢的家族靠走私盐发迹,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盐车行经的地方,到处是饥民与衙役。在一次押运途中,他见到因交不起盐税被杖毙的老农。那一刻,心底的怨火燃起。

873年,山东大旱。麦苗焦枯,黄河干涸,百姓食草根树皮。官府依旧征粮,豪族仓满。黄巢见灾民沿路讨饭,饿死于沟渠,盐价却被官吏抬高三倍。他心知,这样的朝廷已无可救。

五十三岁的他,不再去长安,不再读书。他开始用积蓄购粮、买马,招收饥民,名义是保乡防盗,实为起兵之始。关东一带饥民聚集,盗匪蜂起,社会秩序崩坏。盐商成了领袖,饥民成了军队。

874年冬,汴州一带首先爆发王仙芝起义。王仙芝也是盐商出身,数月间攻占数州。黄巢率部响应,举旗于冤句。两支起义军在河南会合,势力猛增。唐廷初不重视,派宋威率军围剿。

起义军以游击应战,十日连破八城。汝州陷落,唐相王铎的堂弟被俘。长安震动,潼关戒备。唐军调度混乱,各镇互不协作,反被义军牵制。

黄巢的军队在战斗中迅速壮大。起义者多为饥民与破产农,纪律松散,却凶悍异常。朝廷一次次围剿,终未奏效。年末,义军虽损失惨重,却依然生存。王仙芝见势危,倾向接受招安,黄巢则坚持抵抗。

两人矛盾公开化。裴偓以宣抚官名义设宴劝降,王仙芝心动,黄巢怒斥其贪功求荣。他当众击打王仙芝,称"此举自灭"。宴后,两人彻底决裂。王仙芝南下,黄巢北返。几年后,历史印证了他的判断。

南征岭南

王仙芝战死黄梅,残部投归黄巢。义军重新统一,势力扩张。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设官署,公开与唐廷对抗。他已不再是地方叛军,而是自立政权的首领。

878年春,他决定南下。北方连年战乱,粮荒严重,南方富庶,朝廷防备薄弱。这是一场大胆的战略转移。义军渡过长江,接连攻克江西、浙西诸郡。沿途官军望风而逃,地方官多弃城而去。短短数月,大片土地失守。

入闽后,黄巢攻福州。守将韦岫仓皇逃跑。福建全境陷落,唐廷派兵再征,却因山道险阻而失败。黄巢军士气高涨,南进至岭南。他的目标是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