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国际油市再传涨势--纽约WTI 11月原油期货收报62.55美元/桶,涨0.82美元;布伦特12月原油期货收报66.25美元/桶,涨0.80美元。本周以来,两大基准油价已累计上涨约3%,市场热度升温。这波涨势背后,四大关键因素正形成合力。
首当其冲的是地缘风险未消。 俄乌冲突持续胶着,尽管俄罗斯副总理近期称该国石油产量已接近OPEC+配额,逐步恢复产能,但俄美调解乌克兰问题的努力已"推动力耗尽",市场对西方对俄制裁长期化的担忧未减。作为全球重要产油国,俄罗斯石油出口若受阻,供应端收紧预期直接推高油价。
其次,OPEC+增产节奏不及预期。 尽管该组织上周末宣布11月将小幅增产,但实际增幅低于市场此前预测。部分产油国因设备老化、投资不足等问题,产能释放缓慢,供应端"补给"力度打折扣,给油价托底。
美国石油需求走强是另一核心动力。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10月3日当周,美国成品油需求总量升至2089.7万桶/日,同比增1.7%;单周石油需求更环比跳涨182.4万桶至2199万桶/日,创阶段新高。经济活动回暖叠加出行旺季尾声的补库需求,直接拉动原油消费。
最后,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添把火。 9月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官员更担忧就业放缓而非通胀,多数支持年内继续降息。投资者认为,若美国政府长期停摆风险下美联储维持宽松,低利率将降低企业借贷成本,刺激经济与石油需求预期,资金顺势流入油市。
短期看,这四大因素共振下,油价或维持偏强震荡。但需警惕:若俄乌局势意外缓和、OPEC+实际增产超预期,或美国需求数据转弱,涨势可能承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国际油价的传导效应或逐渐显现,后续加油成本变动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