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餐饮行业的讨论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不少关注。著名创业者罗永浩在个人账号中发文,提到自己与同事一同前往西贝用餐,结果发现餐桌上的大部分菜品似乎都采用了预制菜,价格却依然不菲。这一发现让他忍不住发出疑问:如此高价,是否值得?更重要的是,是否应有明确的标识,让消费者知晓所点菜品的制作工艺。随即,西贝方面的客服回应称,牛大骨每天现煮,莜面也是现场手搓,炒菜用的蔬菜也是新鲜采购,似乎在为"非预制"的说法辩解。
然而,这场"现做与预制"的口水战,表面上看似食材工艺的较量,实际上却折射出餐饮行业深层次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关心的,已不再仅仅是菜品的制作工艺,更是"花的钱是否物有所值"。他们希望在付出高价的同时,能够获得应有的品质和体验,而不是被"预制菜"标签所蒙蔽。
预制菜:便利背后的信任考验
实际上,西贝客服没有正面回应当日罗永浩餐桌上其他菜品是否也是预制的,也没有说明是否提前明示了菜品的制作方式。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的要求,餐饮企业应当明确标识预制菜的使用情况,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花高价吃预制"的欺骗感。无论预制菜是否便利、是否健康,消费者最在意的,还是"我花的钱是不是值得"。
这场争议的核心,实际上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价格与体验的匹配。曾几何时,消费者对于餐饮价格的敏感点,不仅仅在于成本的合理性,更在于所获得的体验是否符合期待。比如,2021年,西贝因"馒头售价21元、花卷33元"被调侃为"天价主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2023年,又因"3只蒸饺29元"的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关注: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原料的档次,更是菜品的味道、制作的用心,以及整体的用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