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些国内车企喊出"智驾平权",背后是它们集体转向了纯视觉,砍掉激光雷达实现了降本。
有的车企全面转型,最典型的是小鹏,其2024年7月推出的P7+、G6/G9改款车型,去掉激光雷达,全系转向纯视觉,技术路线与特斯拉高度趋同。
多数车企则是技术分层,基础版车型用纯视觉方案,下沉到20万元以下车型,覆盖高速NOA、自动泊车等基础功能;高阶版是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用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主打城市NOA等复杂场景。这样,既抢占下沉市场,又维持高端产品溢价。
例如华为的ADS基础版是纯视觉方案,用在智界S7(华为×奇瑞)、深蓝S07标配(华为×长安)等中端车型上;ADS 3.0则是融合激光雷达的方案,配备在问界Max/Ultra(华为×赛力斯)、尊界S800(华为×江淮)等高端车型上。
再比如,比亚迪7万元车型(如海鸥)都能用上智驾,是因为搭载了纯视觉方案(天神之眼C版,DiPilot 100),有激光雷达的版本(天神之眼B版有1颗激光雷达,A版有3颗激光雷达)则用在20万以上的车型(如汉、唐、腾势N7)上。
小米也是如此,SU7标准版(21.59万元起)采用纯视觉路线(Xiaomi Pilot Pro),依赖纯视觉BEV(Bird's Eye View,鸟瞰图视角)+变焦技术,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硬件成本;高阶版Pro/Max/Ultra(24.59万元起)则是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提升复杂场景(如夜间、逆光)的安全冗余。
"这场事故有没有可能倒逼行业回归保守路线,值得关注",陈南对「定焦One」表示,事故暴露出纯视觉方案对异形障碍物(如水泥桩)的识别缺陷,激光雷达路线虽成本高昂,但安全冗余优势可能被重新评估。
结语:谁受伤?谁受益?
小米SU7事故除了引发对智驾的讨论,"谁受伤、谁受益"也成为从业者讨论的话题。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最受挫的是小米和推崇激进智驾策略的车企。
事故发酵后,小米市值一度蒸发近700亿港元,市场对跨界造车安全性的质疑集中爆发。小米SU7 3月交付量虽超2.9万辆,但事故后订单增速或受影响,全年35万辆的目标可能承压。
与此同时,主打智能驾驶激进路线的车企可能面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的挑战,安全性将成为购车决策的关键。
技术保守派可能会迎来转机。一些智驾能力或许不突出,但安全标签鲜明(如强调车身刚性、应急逃生设计)的传统车企,可能重获话语权;某些虽不强调前沿智驾功能,但工程化能力突出的造车新势力,也可能获得更多市场认可。
这场事故就像一记急刹车,让那些急着秀参数、拼速度的玩家,补交一波"安全学费",但长远来看,不会动摇中国智能驾驶的发展根基,更不会让中国车企放慢创新脚步。这场事故也是一次提醒,倒逼行业从比拼"谁跑得快"变成"谁跑得更稳"。
2025年,中国车企的智驾竞赛还在继续,赢家不是最会造梦的,而是最懂保命、把安全底线当护身符的狠角色。*题图来源于问界汽车官方微博。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乔牧、陈南、周亚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