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激励生育不止于补贴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账户、发放普惠托育补贴、延长生育假……除育儿补贴之外,各地正密集推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政策,如何构筑更综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也成为当前诸多学者探讨的话题。
2024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实现7年来首次同比增长,但一孩生育率迟迟未见改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曾撰文指出,一孩生育的萎缩和推迟是拉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明显减少。"
原新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提高生育率的基本盘在一孩。因此,需要普惠性、兜底性公共政策加以激励。
"支持生育绝对不是国家卫健委一家的任务。"原新指出,在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过程中,保证政策的落地与政策规定同等重要,跨部门协作尤为重要。在他看来,除了投入真金白银,还需要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提供更多生育保障、服务以及人文关怀。
针对我国常见的代际抚养现象,原新建议也可对此予以补贴,同时增加普惠托育机构的服务供给。"不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的抚养照顾,都应该一视同仁提供支持。"
代志新进一步指出,强化托育服务应以可及性和便利性为目标,加大对普惠托育机构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支持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另外,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适当运营补助,以降低托育服务成本。
此外,王桦宇还建议,推动生育保险覆盖面向灵活就业人员扩围。可以考虑将分娩镇痛、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儿童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