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43个港口交易正式签字只剩最后5天,整个世界都在关注这个事件的走向。
李嘉诚家族,到底在想什么?未来会做何选择?
背后的中美博弈,谁会更占优势?
我们聊一聊。
首先,我们看看李嘉诚家族对"港口交易"的态度。
李嘉诚旗下23个国家43个港口的交易,是在3月初和美国贝莱德集团签订的"原则性协议"。并定于4月2人签订正式协议。
交易消息对外公布的那一刻起,争议就来了。
3月4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就被港府"约谈"了,目的在于了解交易的细节。"港府"这个速度,不可谓不快。
其后,面对舆论压力,长和集团在交易公告及后续回应中多次强调,此次港口出售是"纯商业性质的决策",符合国际商业规则和各地法律法规。
谁曾想,热度一天比一天高,特别是从3月13日起,经过《大公报》连续发文,港澳办多次转发,李嘉诚集团交易港口的事件,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时事新闻。
其后,特首李家成发声了,前特首梁振英也发声了。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发言了。
外交部也好,港府也好,态度比较相似,对这次交易并不十分"支持"。因为,核心交易资产为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涉及全球6%的海运贸易和中国约22.7%的货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