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育儿成本公共化还应做什么?(2)

2025-03-21 10:53  证券时报

在制度设计上,育儿补贴政策的"地方智慧"已有充分体现。比如,因三孩10万元"大手笔"育儿补贴"出圈"的呼和浩特市新政,采取"每年发放1万元"的补贴方式,将短期大额支出转化为长期可控支出,缓解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在资格审核机制上,借助当地公安户籍系统与不动产登记数据联动,锁定目标群体,规避非户籍人口套利。"这一政策将生育补贴与人口迁移绑定,兼具吸引人才、留住本地居民的双重功能,设计逻辑值得借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代志新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31个县以上地区明确提出了发放育儿补贴,其中,安徽、宁夏为全省(区)范围内统一实施,其余地区则多为市、县等层级的探索。

2 循序渐进提高生育成本公共化水平

从政策到法规、从地方到中央,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各省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是2021年以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点工作内容。部分省份自那时起即在法规层面对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有所明确。

例如,《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奖励与社会保障"一章中就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育儿补贴制度,不断完善促进生育的配套支持措施。省级财政根据各地制度实施情况给予适当补助。《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也提出: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对依法生育第二个以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应当建立育儿补贴制度;边境地区、革命老区育儿补贴可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放育儿补贴具体办法由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省级财政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时间来到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发放育儿补贴"今年还被首次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建立生育补贴制度的政策脉络由此更加明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指出,"促进生育率向更可持续水平回升,努力稳定人口规模"是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要达成的关键目标之一。

蔡昉认为,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决定》按照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覆盖要求及顺序,围绕降低"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部署了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便是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在目前各地普遍做法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补贴形式,逐步提高补贴水平,并且与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协同推进,形成广泛覆盖的家庭育儿支持基本制度,提高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公共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