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育儿成本公共化还应做什么?(3)

2025-03-21 10:53  证券时报

3 向央地共担育儿补贴迈进

着眼于人口结构之变的生育补贴制度,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构建一个更广范围、更大力度育儿补贴制度,将对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资金统筹提出更高要求。央地如何分担育儿补贴成本?央地两级政策如何衔接配合?补贴如何高效有序发放?都是当前谋划具体操作方案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我一直主张的一个观点是以公共政策思想去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原新认为,国家层面需要提供明确指引,确保每一次生育、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政策,甚至不生育也应得到必要的服务,体现政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此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自身财力进行适当放大。

根据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测算,参考2022年新生儿结构数据及2024年新生儿数量,若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则育儿总补贴规模或超3700亿元。基于2024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呼和浩特模式在全国推广后有望拉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5个百分点。若地区平均育儿补贴水平向全国推广,则所需财政总资金或在1076亿元,有望拉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个百分点。

目前,各地公示的育儿补贴资金运行机制多为市、县财政按比例负担。各地的育儿补贴标准,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基层财力。为此,部分省份如内蒙古自治区已在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代志新指出,这意味着呼和浩特市可能通过自治区级财政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获得外部资金支持。

长期来看,构建一个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育儿补贴制度离不开中央财政的统筹。"中央财政在生育补贴中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统一政策标准,避免各地政策差异过大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职责分工上,中央财政负责制定总体政策框架和提供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地方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补贴标准和方式。

对于中央财政补贴下达机制,代志新建议参考现有的计划生育转移支付机制,结合人口政策转型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筹资机制上,在中央转移支付中可增设"生育促进"专项科目,资金用途从限制性补偿转向激励性支持。在发放流程上,沿用"资格审核-资金直达个人账户"的直补模式。

谈及正在起草的育儿补贴操作方案,多位受访专家期待方案能形成全国统一的补贴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发放方式,为各地制定具体政策提供指导。

"科学合理的生育补贴资金运行机制需遵循'中央保基本、地方强执行、制度防风险'的思路。"代志新总结称,未来在制度层面应明确央地责任分工。中央财政应承担全国统一的基础补贴标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确保政策底线公平。优化资金管理机制,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补贴资金,并动态调整分担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