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的双重性:东亚与欧洲战场的本质区别
观察者网:关于战后德日的差别,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问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不像德国那样公开认罪道歉,为什么日本不愿承认自身的加害责任、不能彻底反省侵略战争?从日本的一些民调数据来看,今年4月《朝日新闻》称,58%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对于二战受害国人民"已经充分道歉和赔偿",仅有29%认为"不充分",同时日本官方立场这些年似乎也在"倒退",就像您提到的这是"战后处理不彻底"。
最近经常听到一些观点,日本战败后,似乎没有一个"总负责人"来为这场殖民侵略战争担责?但日本是没有,还是被藏起来?同样,日本反思战败、反思走向战争时,也会发现它没有一个具体的主体,可以看到官僚机构、职能部门乃至个体之间的"内斗",但说不清这是为了什么、是谁的命令。尽管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但仍是一种前现代的体制在经历一场近代帝国主义战争吗?
宋念申: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恰恰觉得走向军国主义的日本不是前现代的,它就是现代的;日本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战争,正是因为它要步欧美后尘,追寻一种殖民性的现代。
不要忘了,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核心追求之一,就是要像欧美那样,成为"文明世界"的一份子。日本也是被欧美当作最好的亚洲学生。一直到1930年代前,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扩张,都得到英国和美国的默许甚至纵容。
但在追求"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日本精英也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日本永远不可能实现和西方列强同等的地位,因为这个由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共同构成的世界结构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日本在其中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它被塑造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永远不能和西方平起平坐。
于是,一批日本精英就开始诉求挣脱西方体系,并将日本与西方的关系定义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竞争。他们认为必须团结所有黄种人,反抗白人统治,这就是所谓"泛亚主义"。
这套话语听起来是反抗性的,让亚洲成为亚洲人的亚洲,但背后的内涵是:日本才是新秩序的主导者。中国、朝鲜、东南亚都太弱了,制度文化落后、问题丛生,所以日本要去领导亚洲,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这里面的逻辑非常吊诡,日本自认为的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方式,是以日本的殖民主义去替代西方的殖民主义,也就是所谓反帝国的帝国主义、反殖民的殖民主义,最后必定走向失败。
说起责任主体的问题,在美国的战时宣传中,日本的战争责任人就是东条英机。但就像你提问中所说,当我们细究时,会发现把一切战争责任都推给东条英机似乎不对。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体就是天皇,最大的战争责任人当然应该是天皇。但美国对日本进行战后处理时,很早就决定不废除天皇制度,只利用新宪法让天皇成为虚君。这就导致追责问题无法彻底。

二战期间美国的政治宣传画,左起: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希特勒
最后再来说说日德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主导的这套历史叙事--即自由世界战胜法西斯主义,在欧洲战场的视角上看是大体说得通的。因为欧洲内部没有殖民与反殖民的问题,最多是新兴的殖民帝国与老牌殖民帝国之间的争夺,前者以德国为代表,后者以英法为代表。
这套叙事最难处理的,并不是德国的定位,而是苏联的定位。苏联明明是二战时期的同盟国,但欧洲人内心又不认为苏联是自由世界的一员,所以尽管苏联付出了巨大伤亡,也做出巨大贡献,但冷战开始后,苏联又变成了"自由世界"新的敌人,是西方要反对的对象。正是由于有了苏联这个新敌人,西欧在战后很快接纳了西德,将其重新打造为自由世界的一员。
但美国这套叙事放在东亚是解释不通的。我前面说过,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轴是反殖反帝、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而且,我们去看日本的发展轨迹,从明治维新到走向军国主义,日本背后最大的扶植力量正是英国和美国。20世纪初,英美日结成盎格鲁-日本同盟,英美资助日本对抗俄国,日俄战争本质是帝国主义内部战争。德国人反思自己如何走向法西斯主义,可以把责任推给纳粹;但日本人反思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会发现背后一直有英美的影子。这就陷入难题:反思应到哪里为止?
所以,为什么欧洲和东亚在走上战争道路和战后处理追责问题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欧洲的战争几乎不涉及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问题,但东亚战争最首要的特征恰恰是反帝反殖。理解东亚战争,不能采用自由主义的视角,因为这个视角解释不了随着战争而来的革命的兴起,包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