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日问题不止于双边关系,东亚尚未真正走出二战(8)

2025-09-18 10:54  观察者网

当我们将全球格局纳入进来,就会发现,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我们至今仍生活在一个由殖民主义主导的权力格局中。正是因为殖民体系没有被彻底推翻和清理,所以战争遗产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

观察者网:对,即便是"反殖民"这个词汇,也不是被殖民者的"专属"说法,革命者在用,日本的左翼也会用,甚至日本右翼所谓的"英雄主义史观"也可以套用这套逻辑来解构战争罪行。

宋念申:我前面反复提到更大的权力格局,其实也是想表述,这场战争绝对不只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中国人对抗日本人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如果只把这场战争理解为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容易忽略背后更大的问题。

我们去读一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明确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说,战胜帝国主义,同时是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过程。他谈到中国获胜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中国革命者把中日之间的战争置于更大的历史和政治视野之中,因此中国的反抗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更是社会革命意义上的,既对内消除半封建状态,也对外消除半殖民地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抗日战争的性质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自由世界"对抗"法西斯主义",至少我们争取的自由和解放,并不仅仅针对日本法西斯,更是针对国内外所有的压迫势力。

外国军队常年驻扎,何谈"国家正常化"?

观察者网:如果从更大的权力架构去看待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亚洲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一些意义。战后美国直接插手日本社会改造,某种程度上日本似乎成了美国的殖民地。现在去看日本传统右翼的某些观点,有时候在他们身上能找到"亲美"和"反美"的双重性。

宋念申:是的。最典型的比如石原慎太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日本可以说"不"》,指的就是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但在中国崛起之后,他反中的那一面超过了反美的一面,借着美国"重返亚太",他挑起钓鱼岛"购岛"争议,中日关系再度陷入僵局。

但新一代的日本右翼,某种程度上越来越不像右翼。传统右翼至少还强调日本的主体性,但现在的右翼越来越甘愿当美国政府的仆从。日本社会当然是整体右转,但带表演性质的"假"右翼居多。右翼是一种政治立场,而现在日本的政党政治几乎是完全去政治化的。

资料图:石原慎太郎

观察者网:经历了战后80年,作为二战主要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其实也一直在追求国家正常化。当下因为俄乌战争,国际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借此转折彻底实现了正常国家的突破;但日本国家正常化的内外阻碍都很大,即便它借着美国重返亚太政策来推动自身的"全面正常国家化",近年来在军费、武器出口、军事合作等敏感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可是基于前面的讨论,日本在战后并未真正实现彻底的内部改造,以其目前的国体、国家机制,它所追寻的正常国家带"刹车"吗?经过战后80年发展,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德日追求实现"正常国家"?

宋念申:我觉得所谓"国家正常化"这个说法,更多只是一种话语,一种修辞,一个领土上有外国军队常年驻扎的国家,何谈"正常化"?所谓"正常",可能只是依附的另外一种形态,让它们和美国的利益更深层次地绑定,也就是更加"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