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日问题不止于双边关系,东亚尚未真正走出二战(4)

2025-09-18 10:54  观察者网

二战结束后很快进入"冷战"。"冷战"这个词很奇怪:站在美国或欧洲的角度,1945年以后确实没有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热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段时间的战争都是"冷"的状态。如果站在东亚看,二战结束后至少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热战,它们构成战后东亚维持至今的秩序。所以至少在东亚,"冷战"一点都不"冷"。

由于美国的冷战认知,它把中国内战结束之后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理解为是共产主义对自由世界的侵犯,所以它选择介入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寻求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战争。

正是对二战以来整个历史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偏差,使得今天我们在看美国这份原子弹80周年声明时有种历史倒错感,感觉美国立场发生了重大改变。今天美国强调日本是盟友,甚至对太平洋战争中惨烈的对抗采取规避、粉饰的态度,因为美国认定现在存在新的"敌人"。这个"敌人"是谁,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从另外的角度看,美国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它对世界历史的理解,跟我们站在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本质上,美国是今天殖民性的代表,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权力格局中最具压迫性的角色。

观察者网:换句话说,并不是美国的态度在当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主轴其实从未变过。

宋念申:对的。在此也想提醒,美国本身很复杂,内部很多元,我们有时候会笼统说"美国"的态度,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美国也有进步主义学者,学界的态度往往和政界不同。我们反对的是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亚太政策,批判美国的政客以及被其篡改的历史。

广岛长崎原爆:反人类还是"无冤魂"?

观察者网:提到了原子弹,我们就聊聊去年和今年的两部电影--《奥本海默》和《南京照相馆》,都是讲述对日作战历史,两者在某些地方可以形成互文,本身也都是很好的解读文本,当然两部电影在上映后也在某些地方引发了争议,不知您怎么评价这两部电影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观?

宋念申:两部电影都很优秀,能开启不同视角的解读,但我想把它们放在一起谈,是因为这两部电影都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历史记忆的争议。

绝大多数人对《南京照相馆》的评价很高,但网上仍有人批评它,质疑其展现血腥的场景是宣扬仇恨。《奥本海默》遭受的批评之一,则是它完全没有血腥场景,比如有日本网民批判它没有展现日本人遭受原爆的受害场景。

日本国内的历史教育,把二战作为一场常规化战争,强调日本在战争中遭受原子弹侵害,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客观而言,这一点确实如此,原爆让日本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死了差不多20万人,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忍受原爆造成的辐射污染侵害。客观上,这的确是极端反人类的罪行。但将这场战争常规化,最终导致日本许多人认为,自己仅仅是受害者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