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日问题不止于双边关系,东亚尚未真正走出二战(2)

2025-09-18 10:54  观察者网

这则声明的表述令人产生倒错感,甚至让人以为美日是二战盟军。让人想起您的文章《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从一面美国国旗揭开美国对二战东亚战场的叙事逻辑,事实上也有日本学者指出"日本败于中国,降于美国",怎么看美国针对二战的这套叙事框架及其演变过程?

某种意义上,对二战历史的"扭曲",对于后来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曾被日本殖民的国家地区的追责与话语权造成什么影响?同时,对被侵略国家内部的转型重建、"去殖民化"进程是否也带来影响?

宋念申:这个问题特别重要,里面包含了好几个可以阐发的层次。

首先从这份声明说起。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转引的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在8月6日答记者问时的回答。我猜想那应该是一个预先设定好的问答环节,记者的提问并不是直接指向二战,而是指向80年前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布鲁斯小心谨慎地照稿念词,作了上述回答。

这让我想起30年前的一个事件。1995年,二战结束50周年,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史密森尼学会航空航天博物馆策划了一场关于原子弹的展览,名为"艾诺拉・盖50周年纪念特别展",艾诺拉・盖就是当年承担广岛核打击任务的那架飞机。

这个博物馆属于国立体系,所以它里面展出的关于历史文化记忆的叙事是具有权威性的。当时主导这场展览的包括博物馆策展人和一些美国的历史学家。展览展出了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时的毁灭性的图像和物件,还展出了"艾诺拉・盖"号的前机身部分等等,但是展览主旨和相关解说引发渲染大波。【注:该展览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听众在知晓引向决定使用原子弹的政治与军事因素、广岛与长崎人民所经受的苦难、1945年8月6日与9日事件的长期影响的情况下,对原子弹进行富有思考的重新审视。"】

执行广岛核打击任务的"艾诺拉・盖"B-29轰战机

当时(以及现在)美国历史学界较为主流看法是,原子弹并非结束战争的必要手段。因为情报系统早就显示,只要苏联对日宣战,日本一定会投降。而美国政府之所以执意要使用刚刚研制出来的原子弹,其隐藏的、但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震慑苏联。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打开了人类核战争的潘多拉魔盒,美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道德和政治代价。

但是,以健在的二战美国老兵为代表的一派势力对历史学界发起猛烈攻击,指责学者和策展人篡改历史,故意把美国说成是邪恶的。为此,唯一一个参加了广岛和长崎两个行动的飞行员、美国空军退役少将查尔斯·斯韦尼(Charles W. Sweeney)还到美国国会参加了关于展览事件的听证会。他在听证会上猛烈批判进步派历史学者,说他们在为日本的罪行辩解。最后,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博物馆撤掉了原爆受害者的照片和展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