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反思原子弹的历史学者屈服于政治压力。30年后,美国官方的态度却180度大转弯,甚至根本不把日本当作当年的敌人。如果当年的老兵看到今天这一幕,肯定觉得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查尔斯·斯韦尼的证词后来还被翻译成中文,在中文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国网络在介绍他的证词时,完全隐去了1995年争议的背景,而且还加了一个非常耸动的标题"原子弹下无冤魂"。其实斯韦尼原本的证词没有这个标题,中文翻译的证词也并不是他在国会听证会上当场说的那个版本,而是翻译了他提交给国会的文字稿。文字稿很长,里面提到南京大屠杀等事件。斯韦尼在国会上讲的是缩略版,完全没有提及中国。国内鲜少有人知道他去参加国会听证的缘由,是为了批判那些进步主义历史学者,为美国对日本扔原子弹的行为做彻底的无罪辩护。

查尔斯·斯韦尼(Charles W. Sweeney)
这起争议事件中包含了几重矛盾:怎么理解二战,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日本和受害国之间的关系?美国到底怎么看二战及二战以后的对外战略?
根据今天欧美主流的历史叙事,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世界历史,就是从二战、冷战到"后冷战"这样一个脉络,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自由世界"获得了最终胜利。
主流媒体的叙述将这段历史看作是"自由世界"战胜其反对者的历史。二战是"自由世界"战胜法西斯主义;冷战是"自由世界"战胜共产主义;到了后冷战,则是"自由世界"去打败新的敌人,比如恐怖主义、邪恶轴心、失败国家等等。按照这套历史叙事的逻辑,美国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争,是自由世界打败威权的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战争,日本"开国"之后逐渐迷失了方向,只要把它从拒绝美国式自由主义的错误道路上纠正回来、变成自由世界阵营的一员,那么这件事就解决了。
但是,遭受日本殖民侵略的亚洲人民并不是这样理解这场战争的:我们打的是一场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为的是争取自己的民族解放。民族解放当然包含争取自由的内容,但这首先不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非常具体的反对压迫、争取独立解放的问题。
这层意义在欧美的历史叙事中是被遮蔽的,它根本不谈反法西斯与反殖民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因为欧美自身就是殖民主义者,虽然法西斯主义被打败了,但自19世纪至今,欧美主导下的整个世界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大结构始终没有改变。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以及欧洲)对这场战争最根本的定义,和被殖民者--比如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存在本质不同。除了进步主义历史学者,欧美主流叙事中几乎看不到殖民主义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往往是缺位的。前几天欧盟外长、爱沙尼亚前总理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居然说自己从没听说过苏联和中国打赢了二战,就充分说明这种叙事对欧洲人有多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