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板块有两个显著共性:
其一是估值处于低位,波动较小,具备明显的防御属性;
其二是与当前市场主线热点的联动性较弱,属于"非热门"赛道。
这种组合结构,结合较大的另类资产(衍生品)配置,就能够感觉到杨东捕捉行情机会的独到思路。
另外,言外之意很清晰--他并不认同当下的上涨节奏,认为市场上涨过快背后仍潜藏大量不确定性和回撤风险。
"缓冲垫"还没撤
资事堂发现: 从杨东的资产配置结构来看,他对可能的震荡予以了充分准备。
截至7月底,其产品大类资产配置中,"股票直投"占比为58%,而"其他各项资产"占比高达26%。
实际上,宁泉产品中"其他各项资产"其实主要是指结构化衍生品,包括雪球、气囊等波动管理工具。
在他过往的投资实践中,这些工具是其在弱市和震荡市中获取正收益的重要武器。
根据渠道数据,宁泉产品衍生品配置比例在2022年-2024年期间一度高达40%-50%。而彼时,A股处于低迷状态,市场频繁反复,这类防御性工具在压制净值回撤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但到了今天,沪深300强势上行,港股市场不断活跃,各大指数自年中以来轮动上行,在这种背景下仍维持26%的衍生品配置,不免显得"保守"。
更直接地来说,一旦股市进入牛市初期阶段,这类"其他资产"反而可能变成"束缚",比如抑制产品的净值弹性,限制上涨空间。
换句话说,曾在弱市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防御性配置,在强势行情中,反而可能拖慢整个投资组合的节奏。
牛市初期征兆?
历史上,每一轮牛市的起点,往往都能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比如: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意外"落后指数。
再如:跑赢的产品反而是宽基指数型策略,或者押注于某个最热门赛道的产品。
因此,长期以波动控制能力见长的基金老将,开始显得不合时宜。
从这个角度看,部分价值型私募大佬的产品没有"跑赢",或许不算是真的踏空,可能还预示着牛市行情远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