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感觉被"低度白酒"四个字密集刷屏了。
5~6月,五粮液率先官宣将推出29度五粮液产品之后,水井坊立刻跟进发布即将推出38度以下产品的消息。泸州老窖更是"祭出大招":宣布28度国窖1573已经研发成功,将适时投放;甚至还将考虑研发16度、6度等更低度数产品。
2025 年,中国酒业进入新一轮政策调整期、消费结构转型和分化期、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特别是随着存量竞争的加剧,核心命题已从"企业主导"转向"消费者定义价值"。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酒企纷纷瞄准低度白酒市场,试图通过降低酒精度数来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口味偏好,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事实上,低度白酒在业内并非新鲜事物。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甚至出现过25度白酒产品。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在行业内高调建议低度化。但直到今年,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谈及此事时,明确表示当前白酒品类、品牌、产品均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老化问题,标志着中国白酒"降度"正在"加速"。
可以预见,未来一大波低度白酒产品即将扎堆上市。一场以年轻消费者为目标的"争夺大战"即将点燃。这将对白酒市场竞争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越来越多的酒企加入"拼低大战",又会如何影响整个行业发展?
一问:多少度的白酒算低度白酒?最低能到多少度?
任何度数原则上都可行,关键在于能否被消费者接纳
在大家的记忆中,中国白酒似乎一直贴着"高度"这个标签。
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白酒大都在60度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70度。五粮液、张弓酒等企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低度白酒的研制。
1975年,时任张弓酒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郭宗武,采用低温法和提高基酒质量、加香泥板、回酒发酵、中高温曲配合使用等措施,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瓶全新意义上的低度白酒--38度张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