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起来真的让人后背发凉。福建泉州一个女孩,去年1月在网上买了个情趣用品,订单一笔,地址一填,全程没登录APP,也没绑微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十个月后,新手机号、新微信刚用上不久,一个陌生微信号突然加她,开口就是:"我知道你在哪儿,要不要试试线下服务?"还说自己是那个品牌的"前员工",能提供"保密又安全"的特殊照顾。这话一出,谁不头皮发麻?

她吓得直接截图发帖,没想到这一发,炸出了好多人的心酸经历。有人留言说,自己快递盒上赫然印着"智能按摩仪",拿回家都不敢让邻居看见;还有人说,刚下单没几天,骚扰短信就来了,连买啥、啥时候买的都说得一清二楚。这哪是网购,简直像在裸奔。

品牌这边倒是反应快,11月19日下午就发声明,说网传内容是"虚假诽谤",涉事人员根本不是他们员工,APP也没定位功能,已经请律师起诉。可你说巧不巧,用户换了号、换了微信,连平台都没再打开过,这人是怎么找上门的?后台权限谁在管?数据怎么流转的?一个字都没提。

更离谱的是,北京消费者协会8月一份报告显示,将近三成的情趣电商平台,就算你不登录,订单记录照样留着。有的还默认勾选"同意保存数据",你不手动取消,信息就一直在那儿趴着。哪怕你清缓存、删账号,广告推送还是精准砸脸。这哪叫隐私保护,简直是数据裸奔。

顺丰、京东早都推了隐私面单,名字、电话、地址全打码,可不少小商家还是用老式面单,外包装也不伪装,商品名直接印上,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你买了啥。"我拿快递都躲着人拆",这话说得心酸,可多少人是这样?

说到底,从下单到发货、从仓储到客服,数据在各个外包环节来回流转,谁都能碰一下。一个客服、一个物流员、一个技术员,都能成为泄露的缺口。而一旦信息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里,那就不只是尴尬了,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那个女孩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太多平台在隐私管理上的敷衍。你以为买了就完了,其实你的信息可能正在被悄悄转手、被反复使用,甚至被拿去当"资源"开发。而品牌呢?一句"不是我们员工"就想撇清,可信任一旦碎了,还能拼回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