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拥有全球领先的核电基础,人才和工艺一骑绝尘,分离钚储量也不小。技术上具备短平快跨步到核门槛的底子,它的地缘更敏感,离中俄朝都不远。它又是美国亚太体系的关键节点,更棘手的是,国内右翼政治气候在抬头。把这些因素叠在一起,就能理解为什么出现罕见三边默契。中美俄都不愿看到东京迈进核武装化,这不是感情用事,这是对地区安全结构的底线共识。日本一旦核化,首先冲击的是美国核保护伞的权威,其次是东亚军备竞赛的触发阈值。阈值一旦下调,风险不是线性上升,而是台阶式跳涨。这口闸门一松动,水就不是一股细流了,闸开就成汪洋了。
一定会有人问,美国不是日本盟友吗,为啥还不愿日本拥核。其实道理很朴素,核保护伞的前提是唯一核中心。盟友不需要自有核,联盟才可控,才可计分。盟友一旦自带核,那就是另一本账了,里外不是人就成了。美国因此更偏爱前沿常规压制,导弹系统前置,无人机常态化巡猎。这样既增强威慑,又不让东京拿到终极钥匙。这也解释了提丰进驻与MQ9扎根的逻辑,把火力和眼睛放日本,把按钮留在华盛顿。拿捏分寸,先发制人,这是美国熟门熟路的打法。看得出来,他们要的是可控的威慑,拒绝不可控的升级,所谓七分敲打三分拉拢,就是这个味道。
之所以急着谈,是因为需要时间,之所以拉上中国,也是要别人替自己刹车。可中国的核力量还在补课,最低威慑的冗余还不富余。这个时点冻结,就像盖房子只起了地基,屋顶却要先钉死,风一来雨一落,得不偿失。
日本的核电体系是坚实的,材料、工艺、人才都不缺。它的分离钚储量很可观,技术的短平快也不是一句空话。距离中俄朝都不远,位置像锁眼一样要紧。美国要在亚太扎桩,日本就是那根要紧的桩,所以它的选择极具外溢性。右翼政治抬头,氛围越来越硬,这是现实。于是就能理解了中美俄那份默契,不愿日本跨核门槛,是三方都能接受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破了,第一冲击是美国核保护伞的威望,第二冲击是地区军备竞赛的阈值。把这当作闸门效应,闸门一松,水势立涨,后果不是细波,是巨浪了。
有人说,美国若真信任日本,为何不放钥匙。钥匙不是糖,甜一口苦几年。核保护伞讲的是唯一核中心,这样计分才清楚,指挥才顺畅。盟友自带核,等于账本多了几栏,核按钮多了几只手,出了事谁来担。美国更愿意把火力部署在前沿,把侦察压在海天,把决策锁在华盛顿。这路数丝丝入扣,既不撒手,也不放权,用常规的硬度遮住核的锋刃。提丰和MQ9就是两把钳子,一把钳住距离,一把钳住信息,钳住了就好发力,松不开也不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