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始于2016年,至今已有数轮。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新中考改革由此开启。
以北京为例。北京此前已进行两轮中考改革,2018年的第一次中考改革,要求中考计分科目为7门,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学生还可以从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5门中选择3门作为考试科目,目的是"给予学生选择性的同时,加强学生初中学段的学习与高中学段的学习,直至高考专业选择之间的衔接。"
2021年,北京调整中考方案,实行全开全学、全科开考,旨在"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熊丙奇表示,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全科开考,两考合一"。全科开考要求所有初中学科均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目的是督促每所学校都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两考合一则是从初中学业测试科目中选择若干门作为中考计分科目,做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考试负担。
熊丙奇称,教育部的基本要求是"4+X",但考虑到现实中存在的"不考就不教不学"问题,不少地方选择的中考计分科目,有10门之多。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4门,其余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基本作为计分科目,只是分值、权重不同。比如,此前北京、长沙、西安列入计分科目的均为10门。"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得到重视;弊端则是,学生的考试科目增多、考试负担加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回归育人本源。
在北京新一轮中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权衡,新一轮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既改革考试的方式,也调整计分方式,还完善学生的升学方式。其中,"大减法、小加法"说的是学科和考试内容,北京将在保持全科全考的基础上,实施有组织的系统改革。"多渠道、新载体"指向的是升学方式改革。
长沙中考改革的思路与北京类似。"减轻学生压力、缓解家长焦虑,激发引导学生好奇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育人为本、减负提质、促进公平成为中考改革的大势所趋。"聂庭芳在中考方案公布后表示,长沙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社会听证、进行专家论证、实施风险评估等规范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出台了中考改革方案。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卸下过重的学习负担,缓解家长焦虑,让教育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