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不考就不学"?
"相对而言,初二的生物、地理学科在学习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和理解这些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在未来实用性并不大。"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周小青认为,在当前倡导为学生减负的教育背景下,将生物、地理纳入考查科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还可以引导教育回归本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位长沙初中地理老师表示,近年来生物和地理的考试内容和以前比有了不小的变化,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改革之后会更加注重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高中打好基础。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导向并非弱化学科地位,而是推动教学形态的转型升级。通过系统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周小青表示。
中考减少计分科目,学生的负担会相应减轻吗?还有家长担心,生物、地理、历史等科目会在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也会是一些学生的高考科目,如果在初中阶段被弱化,是否会让孩子基础薄弱。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中考不考化学,目的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影响?》一文中表示,中高考竞争,本质是社会竞争的前置,只要社会竞争激烈,以中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竞争不可能得到根本缓解。"考10门,竞争激烈,考5门,竞争就不激烈吗?即便最后只考一门,只要是升学的尺子,大家还是会花一样的时间去应对。"
熊丙奇强调,怎么解决纳入中考计分的科目教学应试化,不纳入中考计分的科目教学就边缘化、弱化的问题,需要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给学生完整的、有质量保障的教育,扭转办学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同时,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缓解当前存在的中考普职分流焦虑。
熊丙奇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摆脱应试化,让中考改革早日走出增加考试科目等于增加学生负担,减少考试科目就"不考不学"的困境。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热议中小学学制相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高质量的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核心,避免过度应试化和功利化;要缓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卷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和分数焦虑;要基于学生兴趣特长,个性化培养更多各级各类创新人才。袁雯表示,优化中考遴选方式,条件成熟时取消现行中考,实行初高中直升,适度缩短中小学基本学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财经》表示,中考的选拔性功能需要逐步弱化,这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认为,在中国逐渐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的情况下,中考应更多地承担对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估功能,而不是单纯地作为选拔工具。
储朝晖表示,当前关于中考改革的方案,整体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有些地方的做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中考还是在搞分批次录取,人为地把学校和考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本质上是将人划分等级,这是一个大问题。" 储朝晖表示:"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育公平和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