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管制彰显隐形控制力,未来应从资源依赖转向科技创新(4)

2025-10-14 17:42  钛媒体APP

最后是更深层的信任的流失。长期以来,中国以"制造业稳定性"赢得全球产业链的信任。但当稀土政策成为外交工具,外企开始担忧政策的可预测性。对此,德国经济部称"中国稀土政策令人担忧",欧盟正在筹建战略储备机制;日本、中国台湾纷纷评估替代渠道。

尽管这种信任危机并非立刻显现,但足以在未来几年削弱中国制造的吸引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已将科技创新作为摆脱对稀土依赖的长期发展方向之一。

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EMBER计划,旨在利用微生物和生物分子工程技术来分离和净化稀土混合物;英国剑桥大学与奥地利的科学家正研究以"正方镍纹石"(tetrataenite)来取代稀土;Niron Magnetics公司正在开发以纳米工程的方式,以两种常见元素铁和氮来制作永磁。此外,AI也正在被用于优化稀土合金微结构、磁性能量预测,以及探索新材料等方面。

虽然上述这些研究仍处早期,但一旦突破,或将从根本上削弱我们稀土的战略垄断地位。

从"管出口"到"提价值",中国稀土产业的未来

所谓知其然须知所以然。回顾今天中国的稀土优势,其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几十年产业起伏发展的结果。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稀土产业经历了出口退税、配额制到许可证管理的多次变革。在快速发展阶段,稀土开采与出口几乎不受限制,行业陷入"野蛮生长",表现为低价竞争、走私横行、环境污染严重。包头、赣州等地因非法采矿导致生态破坏,故被称为"绿色能源的黑色伤疤"。直到2014年,政府启动六大稀土集团整合,行业集中度提升,环保管控强化,但产能过剩与非法开采问题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