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后一搏,魏忠贤临死前遗言,为何崇祯十七年后才懂?(2)

2025-09-19 16:18  搜狐

但对于失势的东林党而言,魏忠贤就是一个满手忠良血的屠夫。后世的普遍看法就是:魏忠贤是大搞党争,踩着东林党尸骨上位的。

魏忠贤临死前,他对崇祯帝启用东林党人十分不满,他曾大喊八个字:"任用东林党必亡国"。当时的崇祯还太过年轻,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魏忠贤吊着一口气,愤愤地说,杀死自己非但不会让大明起死回生,反而会加速大明的灭亡。因为他重用的不是旁人,而是东林党人!

然而,崇祯并没有采纳魏忠贤的意见,像是听不懂,又像是压根不信。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得势。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得势,然而东林党人都是一些只会逞口舌之快的人。一旦真正做起事来,就是互相推脱,遇到难题时,根本拿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些东林党人立场不坚定,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选择成为叛徒,背叛了大明王朝。而且在大明内忧外患之际,崇祯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这些东林党人只会耍嘴皮子功夫。

后来,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皇帝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自杀。而在崇祯皇帝自杀前,崇祯皇帝仍不忘厚葬魏忠贤,可见崇祯帝此时内心也是十分后悔。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一个人根本坚持不住。十七年后,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帝才明白了魏忠贤临死前的那句话。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实了魏忠贤的预言。当李自成逼宫的时候,崇祯要求东林党的人拿钱出来作为军饷用作打仗,可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出钱。

后来在李自成逼进京城抄这些大臣的家的时候,单单是白银就搜出来7000多万两。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是那些朝臣的一个克星,但是他同样对于稳定朝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有他在的地方,那些看上去忠诚的臣子都不敢算计皇帝。

早在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就已经看出了魏忠贤的危害。然而明熹宗之所以没有除掉魏忠贤,就是避免东林党独大,想用魏忠贤来制约东林党人。

然而崇祯却不懂得互相制约的道理,因此上位后就急于杀掉魏忠贤,这才导致了东林党一手遮天,也间接导致了最终的亡国。

魏忠贤执掌朝政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一点功绩。他为了国防需要,对宁锦防线极为重视,每年数百万两的白银军饷他不扣一分,都如数发放给驻守在辽东的明朝军队。

而且他还对江南地区的大地主们征收高额赋税,用来充实大明国库,有力的保证了袁崇焕军队的衣食无忧。

虽然说魏忠贤是一个大奸臣,但是不得不说他对于国家和老百姓而言,他也算是尽职尽责了。当时他还减轻了农业税收,将税收从95%直接降低到了66%,而且还废除了部分的商业税收和海关的税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走向煤山,自缢殉国,临死前他终于明白了魏忠贤那句"除去老奴,恐失衡之势再难控制"的真正含义。

在崇祯皇帝生命最后时刻,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下令厚葬魏忠贤。这一举动,无疑表明崇祯皇帝最终承认了魏忠贤的价值,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年急于除掉魏忠贤的错误。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经历了276年历史,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魏忠贤的警告,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预言。

历史给了崇祯皇帝机会,魏忠贤在断头台前的警告如同最后的谏言。

可惜年轻气盛的皇帝只听懂了字面意思,却未能领悟其中深意--朝堂需要平衡,政治需要制衡。

1644年,当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前夕,下令厚葬魏忠贤。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十七年前那句警告的全部意义,但大明王朝的气数已经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