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那天,三方关键人物出现在同一场合,蓝白之间的接触被摆上台面。

那天的场面其实很简单,送别仪式本来不适合讲政治,大家也确实不是为了谈选举聚在一起。但人到了一个地方,老朋友见面免不了寒暄,媒体一问,事情就被拉出来了。柯文哲和黄国昌在镜头前都比较谨慎,没多说,像是怕把场合弄得不合时宜。可郑丽文没那么含蓄,她直接对记者说,已经在沟通了,双方会面很快会安排上。听着不像正式的发布会,也不是空口承诺,更多是那种"事情有眉目了"的感觉--就像邻里里头谁家要办事儿,先在门口聊开了,接下来再约时间细谈。
往前追溯的话,蔡正元也把自己摆在了撮合这件事的链条上。他公开说请柯文哲吃过饭,还带了邱毅去,期间让邱毅和郑丽文联络。按他的说法,先是柯和郑的简单接触,再安排黄国昌入局。听起来有点像家常里的串联:有人做桥梁,有人做协调者,主角可能只是坐在两头等消息。政治往往就是靠这种人来人往,把看不见的联系一点点摊开。

从策略上看,这波蓝白接触不像以往那样只盯一个目标。蓝营现在把目标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家稳住的县市,要把现有盘子守住,争取更多议员席次,保证基层组织不松动;另一类是长期对蓝不利的县市,计划和白营并肩作战,不只是拼议员,还有可能协调出合适的人选去争县市长或议会席次。蓝营组发会主委李哲华已经在动人事,他说会听地方主委的意见,同时也会和白营讨论方案。先把自家连任或保住的岗位安排好,再去处理那些需要跨营合作的地方,目标是三月前把合作细节敲定。
郑丽文在蓝营的地位上升不是无中生有。她的出现,让蓝营内部有了新节奏,有人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改变原本固定的出牌方式;也有人担心新面孔会搅动既有利益和人脉。政治就是这样,换了人可能带来活力,也可能引发不安。能不能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胜算,关键在于内部能不能达成共识。

说到共识的难题,不少人马上想到以前的"黄珊珊事件"。那回分裂留下的疤还没完全愈合,蓝白之间的信任曾被撕裂,柯文哲当时也遭到很多针对,蓝方还有议员被罢免的后续麻烦。历史在那儿摆着,任何可能引起内部争斗的举动都会被放大审视。换句话说,现在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谁也不想再重演过去的教训。
把镜头拉到新北这个地方,新北对蓝营很重要,李四川在当地影响力大,被广泛看作是蓝营的主力候选人。黄国昌曾表示愿意参选,但也说如果蓝白有合作框架,他愿意做助攻,没必要硬碰硬。黄的态度带着现实考量:地方布局得看场面和优势。可突如其来的变量是刘和然也宣布要参与,这就把本来看似明朗的局面弄复杂了。有人怀疑这是阵营内部的试探,或者是另一股力量在试水。只要内部出现多方角逐,竞争就会变成摩擦,蓝营要处理好内部协调,白营也得看能否在这种条件下配合。

民调给出了一些数字,可以当作参考。某频道的民调显示:李四川支持度45.9%,苏巧慧12.6%,黄国昌11.6%,刘和然1.3%。这组数据挺能说明问题:李四川明显领先,其他候选人声量相对有限。刘和然的支持度尤其低,如果他坚决参选,会被看成搅局者,或者在内部引发分裂。更现实的问题是,内耗越多,越容易把机会送给对手,让选战出现意外。
从操作层面来说,地方势力和中间人的动作很值得看。那天去送别仪式的蓝营代表里有萧旭岑这样的地方干部,说明这次接触不全是顶层在操盘,地方也有人参与。再看蔡正元带邱毅去请柯吃饭的细节,透露了中间人常常发挥关键作用:有时候重要的沟通不是主角直接做,而是靠几个人在背后串联。这些不起眼的联络手法,往往决定谈判的节奏,谁出面、谁退后一步,都能左右结果。

关于提名和席次分配,话题已经开始在内部讨论。蓝营会先处理现有连任主管的布局,再去谈那些需要白营配合的县市。李哲华口中的"听取地方主委意见"说明了一个现实:地方有票仓、有地盘的不会轻易放手,要拿到地方支持,必须处理好利益和人选的分配问题。白营在这种分配里要么接受现实的妥协,要么提出能够说服地方人的交换条件。大家都有底牌,谁先亮牌、谁先让步,会影响谈判走向。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能够从几方面去看。短期内会有更正式的会面和讨论,三月前把合作细节部署出来是公开的时间表。中期的看点在于地方提名能否顺利过关,尤其是那些既有盘和刀口上要合作的县市。要留意的细节包括:谁来主导地方协调、资源如何分配、如果协商破裂有哪些应急方案。长期来看,信任的重建要靠一次次小事累积,单靠一句话或一次握手不够。

目前公开的东西是:明面上的接触已经发生、有几位关键人表态、也有民调数据和初步的提名机制讨论。实务操作上还有很多未定的点,像是具体的人选名單、地方主委的意见整合、资源调配的细则等,都会在以后一两个月内不断被提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