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圆桌派|金灿荣、唐湘龙:干预台湾问题的国际势力主要是美国,其他都是来搞笑的

2025-11-17 14:00  观察者网

高市早苗近日针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严重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还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震动。与此同时,有关萧美琴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的消息,再次引发外界对欧洲议会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猜测。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国际舆论对于美国未来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选择产生了新的疑问:美国究竟是会逐渐"放弃台湾",还是将继续坚持所谓的"保护台湾"政策?此外,"台独"分子沈伯洋在当前紧张局势下的反应,也备受外界关注。

针对这些热点问题,《两岸圆桌派》节目再次邀请了知名国际问题专家金灿荣教授以及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唐湘龙先生,共同就上述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解读。

【整理/观察者网 唐晓甫】

翟翾:11月初,萧美琴趁着欧洲议会开会的时候,就在同一个建筑里借用着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的名头跑去发表演讲,假装她受到欧洲议会的邀请。但实际上并没有,她也不是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出席。

眼下这个局势,连特朗普都很少谈台湾了。您怎么看这些事件?这些人是不是也已经感受到压力,只能想方设法在各种国际场合"刷存在"、输出他们的那套概念?还是说,更像是在挽回民进党这几年在所谓"国际舞台"上拿不出成绩单的形象?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中方已向欧方提出严正交涉。近年来我们看到在台湾问题上,除了美国、欧盟、日本这些传统力量持续参与外,包括印度、菲律宾等一些新势力也想参与其中,两位老师怎么看台湾问题的这种复杂化?

金灿荣:我认为在法理上,台湾问题肯定是中国的内政,它只是因国共内战未完全结束所致。台湾在1945年10月25日已经回归祖国,法理问题早已解决。之所以出现主权统一问题,是因为治权分离,国共两党没有处理好当年的联合政府问题,内战又没打完,于是形成了治权分离,这个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了这么一个矛盾。

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谈判

从法理上看,台湾问题是我们家的内政,但在现实上,它是一个"三方博弈"。这三方分别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美国代表的是"国际干预势力",但这个"国际干预势力"主要还是美国,我觉得其他国家都是搞笑的,基本上就是"啦啦队"起哄打气,实际意义不大,包括日本,也意义有限。我始终认为日本不具备独立作战体系,它只是美国的补充;美国不进来,它单独介入基本没有意义。至于印度、菲律宾,那更是给你添一下堵,恶心一下,实质影响不大。

现在两岸之间力量对比,显然是大陆具备"绝对碾压性优势",这一点越来越清楚。中美力量也开始走向某种均衡。你看这次10月30日在釜山的对话,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大概就在会谈开始前不久,大概一个小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了一句:"G2 will be convening shortly",翻译过来就是"G2马上要开会了"。特朗普是不是很兴奋啊?大陆网民也调皮得很,说这不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嘛,嘿嘿嘿。

事实上,其他人都没有那个能力,而中美力量博弈已经到了新阶段,包括特朗普在内,事实上承认了中国的某种"均等地位"。他回到美国后还非常兴奋,至少提了五次"G2"。

这就是一个大背景。台湾问题法理上是中国内政,但因为历史原因它成了一个三方博弈。这"三方"里除了中国大陆外,真正重要的是美国,其他国际力量不重要,顶多添点堵、添点恶心,真正重要的国家就是美国。但我觉得美国其实已经在变,今年10月14日兰德公司发布了一篇报告,也在强调美国需要重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反对和平统一"。

美国人也知道台湾没有那么大的战略价值,因此美国会逐渐往后退,以便将来哪一天,大陆真的把台湾问题解决了,它也不至于"丢面子"。因为台湾问题好像和它没关系,对不对?这就是新趋势。

至于你刚才提到的菲律宾、印度,或者一些东欧国家、以色列派团去台湾转来转去,这些动作意义不大,对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就是恶心一下、添点堵。按照大陆网民的话讲,这些国家多半属于"二杆子"、"二傻子"。因为到最后谈判解决台湾问题时,肯定还是按大陆方案来解决。等事情解决完了,大陆也会记得谁当时做过什么,谁在当时犯了错,犯错了就会受到惩罚。

我再说得夸张一点,我对中国大陆的发展非常有信心。我看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很简单,我认为西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完成了工业化;有了工业化,就有坚船利炮、就有机关枪,然后他们就用这些坚船利炮、机关枪去对付我们的长矛大刀,于是横行天下。最后的结论也很直白:工业化是西方成功的关键,其他国家要崛起也必须走工业化之路。

非西方世界里,真正把工业化做成功的主要是儒家文化圈,具体讲就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不过中国大陆和四小龙它们又不一样,日本和"四小龙"是抱着美国大腿成功的:生活水平上来了、工业能力上来了,但战略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全世界非西方体量里,只有中国大陆是在政治上独立于西方的情况下完成工业化的,这在政治意义上代表着整个非西方人类的希望,非常了不起。

我们一旦快速工业化,就必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国。事实也如此:截至去年,中国大陆已经连续15年为全球制造业第一,而且份额越来越大。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去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约30%,不但超过美国,甚至几乎超过整个"西方"。西方制造业主要集中在G7,七国加起来也就33%,我们一家就是30%,而且这还算的是产值。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政治上独立于西方的情况下完成的,这非常了不起

现在美国有机构预测,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会达到44%-45%。这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实之一:中国大陆以政治上独立于西方的方式完成并做大了工业化,规模超过整个西方,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如果看不到这一前提,后面所有判断和推理大概率都会错。

在这个事实之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两岸与美国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三方博弈"。但现在很显然,美国的态度在改变,而且改变的方向对台湾不利,我觉得美国大概率会抛弃台湾,美国只是现在对台积电还有点舍不得而已,因为现在芯片对它太重要了。美国人做事没有我们东亚人那么精细,高端芯片自己搞不定,就动起了"抢"的念头:把台积电变成"美积电"。真要是把台积电弄走之后,它可能觉得台湾就没什么价值了,爱谁要谁要,到时候还可以和大陆"谈个好价",我认为这种可能性还挺大。

所以现在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台湾朋友要清醒,知道自己不能指望美国。

原来台湾有几个毛病,第一个就是看不起大陆,觉得大陆太穷了。这就与现实不符了,现在的大陆不是一般的强大,是非常强大。第二个就是别在精神上把美国当"爸爸",美国随时可能抛弃台湾,而大陆的力量极其强大。台湾要尽快认清现实,在现实中找到出路。

最后我想说,我挺佩服苏起先生的。他对国际与两岸格局的判断很清楚,最近几次发言也挺着急:两岸和平的机会窗口不会太久,要赶紧谈,不然后果会很惨。我建议台湾朋友多听听苏起先生的意见,我觉得他挺棒的,他的思路是正确的。

翟翾:我们来请教湘龙哥。刚刚也提到了,"美国可能抛弃台湾"这个说法在岛内现在已经开始蔓延,很多民众也感觉到大陆在发力推进两岸统一;更何况央视还放出一段影片,把沈伯洋吓得到处向各方求助,询问谁能救他?所以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讯号,让像萧美琴那样的人不得不"赶紧"跑到欧洲"取暖"?

唐湘龙:这一波沈伯洋终于把内心真正的焦虑表露了出来。其实,大陆针对岛内"台独分子"的政治定向分析和定性分析,以及对被点名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过去都被严重低估。就像此前公布过两波"网军"名单,很多人还摆出一副"我在台湾,你能奈我何"的姿态,觉得就算被点名又怎样?

甚至像沈伯洋,以前被点名时还会出来耍嘴皮子,摆明"我不怕、无所谓",因为你奈何不了我。被北京点名,反倒当成勋章,仿佛"祖坟冒青烟"。

这一次不一样。你会发现这次沈伯洋的焦虑是真的,因为一旦中国大陆认真计较起来,把他纳入国际通缉网络、摆进"红色通报"系统,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他会寸步难行。即便仍在台湾,也会发现台湾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他处处"断联"。他到金融机构办个汇款、存款、贷款,做任何金融往来业务,甚至信用卡,都可能被关闭。

其实之前有一些"资通电军"被制裁的信息早已被媒体曝光:他们去找民进党"立委"求助,说现在连和金融体系打交道都不行。老实讲,这些人卸下军服军职后,也不过是市井小民;可一旦被点名,就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全球封锁体系之中,而这个封锁的背后,正是北京对这些人的定性与分析。一旦被定性,后果当然很严重。

再说到美国这边,刚刚金灿荣教授提到了兰德公司10月的报告,我这里也看了一些卡内基的报告,以及《外交事务》、《国家利益》等刊物的讨论。你会发现各国有名有姓、和金灿荣教授同等级的国际政治与战略学者,几乎都是一个调子:中美关系的跷跷板正向中国倾斜,而美国正在丧失自身的战略筹码。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全世界几乎看不见相反观点。

美国这些年实力下降,就连航母不少地方都生锈了

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特朗普表面上顾了"面子",实际上丢了"里子"。因此,自10月以来,美国国内舆论有两个非常清晰的方向:

第一,凡谈到台湾,几乎一律朝"弃台论"走,没什么例外。就连《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都是这个观点,他对台湾很熟,来台湾的次数比本届特朗普政府官员的总和还多。

特朗普政府里,从特朗普、他的副总统万斯到鲁比奥,再到下面二十多个主要内阁成员,没多少人来过台湾。他们过去与台湾几乎没有来往,也没有感情。今天他们看台湾,基本是凭空想象;就像岛内民进党谈大陆一样,根本没去过大陆,不了解大陆,只是在他的意识形态框架里将其视作"主要关切对象"或"政治对手"。

所以美国当下讨论台湾问题,清一色是朝着"弃台论"方向走,都在对特朗普政府发出强烈警告。美国现在主流舆论最大的担心就是北京对"和平统一"失去耐心,这些论述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只要北京对台湾动手,就是美国的战略失败"。因此,他们现在所有的战略设计,都是围绕"如何安抚北京":你终究会统一,不要急着动手。只要北京不动手,他们的战略就还有可行性。

所以,"如何让北京不对和平统一台湾失去耐性",就成了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与台海议题时的核心主轴。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反向潮流:不久之前,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发布了他们的年度民调,这份民调他们做了很多年了,最新的民调结果表明,美国老百姓对中国的态度正在快速反向转变:对中国的好感度在提高,对中美"必然对抗"的判断在下降。

大多数受访者在思考中美关系时更倾向"以和为贵",主张跟中国好好谈。这在过去十多年你几乎看不到。过去十多年里,美国舆论普遍认为如果美国要修理中国,只在一念之间;可今天美国的舆论并非如此。

基本上,自特朗普2.0上台后,无论是中美在军事上的隔空比划,还是科技战、贸易战中"无声的枪炮"对抗,美国都意识到:要与中国较量,已无明显战略优势,也没有足够底气。于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上升。

另一方面,"中国学"正在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门"显学",这在十多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年你要在五湖四海行走,你不懂中国不碍事。但是现在你若想在当代国际社会立足、在全球舞台上行走,不懂中国、不懂中国叙事,基本就别混了。现在中国学是一门"显学",所有人就像在学校里修学分一样选择学习"中国学"。事实上,正如一个人在学校真能学好的就一两门一样,当"中国学"成了"显学",其他国家的研究都会被边缘化。

研究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图为今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

当然有人也会说,美国的朋友多,法、英、德、印、澳、加等等都是他的盟国,这些盟国常跑到东亚"第一岛链"刷存在感。可你真该想一想:东亚对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东亚在地球上前所未有地同时具备"四个50%级别"的优势:

东亚的贸易量占全球约50%;东亚的制造业占全球约50%;东亚每年为全球GDP增量的贡献约50%;若把印度也计入,区域GDP总量占全球也接近50%。

地球上没有任何地区比东亚更重要。而相对东亚整体来说,中国反而能保持一定距离。我过去也谈过,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对贸易这件事疏离比较高,中国的民族性与"藏民文化",使得对"贸易"的依赖度都相对比较低。

秦汉以来,中国长期是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系,对外贸的刚性需求不如海权国家。所以你看张骞通西域后,依旧是中国丝绸沿着丝路往西方送,请问你能从西方搬回什么?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当时世界最强船队到达非洲东岸。整个船队有多达两万人,他们完全可以攻城略地、建立无数殖民地,带回大量奇珍异宝,但郑和并没有这么做,甚至之后明朝还开始了海禁。所以,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一个内循环体系里,对贸易中断的焦虑和恐慌从来没有英法加澳美这些海权国家那么重。

现在,当"中国学"成为显学,西方精英正集体处于"补课"状态。过去西方精英的主流论述是"中国崩溃论"、"中国邪恶论",但这种"既崩溃又邪恶"的叙事,如今已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大家开始找新老师,认真问"中国到底是什么?"因此你会在这种快速的、大规模的补课过程中,看到越来越多来自西方的"中国新叙事"。

但是台湾的人还在玩那些老套路,这次萧美琴在IPAC(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演出"就是按照以前民进党的套路玩。但现在岛内群众甚至连搞清楚什么是IPAC都没兴趣了。

这个IPAC是蔡英文在第二任期间推动成立的,本质上由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出钱发动,台湾"民主基金会"是NED在台的"儿子/私生子"。这两个单位再加上台湾的"涉外部门",每年在"机密预算"里编一笔钱:其一,用"非官方身份"经营美日及盟友圈,同台建立"非官方关系"、营造舆论声量、结交执政党以外的政治关系;其二,作为"颜色革命"的主要发动工具。IPAC基本就是一件"颜色革命"的工具。

为什么特朗普2.0一上来,政府效率部要处理的第一个对象就是NED?因为它"就是个颠覆工具"。1983年,里根把它从CIA体系里剥离出来成立"民主基金会",之后NED的主席都公开讲过:"我们就是CIA。"所以,NED以及它资助成立的IPAC,本质上就是充当了美国CIA传统在"非军事、非直接颠覆"的操作端口;它做的事和美方在委内瑞拉、此前在乌克兰所做的是同一逻辑,就是搞颠覆、搞"颜色革命"。

至于萧美琴这回在"欧洲议会的大楼里"演的一出戏,说白了,就是骗台湾内需市场:把"进了欧洲议会那栋楼"包装成"受欧洲议会正式邀请去演讲"。但这与政治现实天差地别。随着这两天讨论发酵,我估计这种"出口转内销、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老套宣传,因为太老,效果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