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万斯称中国人是“乡巴佬”:对我们文化厚度的无知!(3)

2025-04-14 16:37  河南青年时报

这番比喻暗藏他对文学生态的观察。乔叶从"青春美文"转向小说,他调侃是"哑铃换杠铃",却又承认其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像主菜的边角料,反而更见刀工"。当乔叶提到"作家需要留白",冯杰点头:"齐白石画虾,两笔半的价钱只给画半个虾头--留白不是偷懒,是让读者自己长出海浪。"

对谈滑向美食时,文学有了温度。乔叶回忆录制《三餐四季》,坚持推荐河南蒸菜:"槐花、榆钱裹面蒸熟,淋蒜汁--这是中原的DNA。"冯杰提出自己有"中级烹调师证",现场拆解"拍黄瓜的45度黄金角":"破口要参差,才能挂住醋和蒜。"他将写作比作烹饪:"好文章得'脍炙人口',既要入味,又得留一口烫舌头的生涩。"

这些舌尖记忆最终流向文本。乔叶书中写郑州某饭店服务员坚持"鲤鱼不能翻面"的老规矩;冯杰则讲述长垣厨师"一把菜刀走天下"的传统。"河南菜不追求奇技淫巧,就像我们的文学--"他顿住,乔叶接话:"要扎进土里,而不是飘成风筝。"

提问时刻:孤独的小井也会通向广阔的地下河

互动环节,一位教师替学生发问:"文学对您来说是一种内心的表达还是一种与公众的对话?"乔叶以鲁迅"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作答:"我20岁时收到读者来信,才明白井底也能连通地下河。"她提及新作标题《沿途的一切都与我有关》:"高铁窗外闪过的每一寸土地,别人也看到了,我看到的可能是无数人看到的,他们没有写,而我写。因此,我有时候会想到自我深度挖掘之后,虽然是一口孤独的小井,可能也会通向一条广阔的地下河。这个地下河就是他人的人心,所以自我到公众是一个逻辑,是一条线,并非两个方向。"

关于阅读焦虑,她直言"没时间是伪命题":"刷短视频的时间,够读十页书。"有家长问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她答:"即使他喜欢阅读绘本或者漫画,也要阅读经典。"

乔叶回顾半生轨迹:从乡村教师到县城文联,从郑州到北京。"每次迁徙都有人说'你会消失',但麦子换个地块照样抽穗。"她拒绝用"失败"定义写作:"《宝水》里的边角料成了散文集,哪有什么浪费?"

冯杰望向老友:"她像候鸟,但迁徙不为逃离,是为把不同土壤的养分衔回巢。"河南省新华书店尚书房海汇港店窗外暮色渐沉,主持人总结:"今天的对谈,或许就是《要爱具体的人》最好的注脚--当文学俯身触摸生活,标签自会脱落,露出具体的人。"